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闻界极为重视我六中全会的召开,报纸、通讯社、电台均迅速地加以报道。《纽约时报》是美国主要报纸之一,在美国和国际有较大影响。该报十分重视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显著地、连续地报道了六中全会决议和胡耀邦主席讲话。现将《纽约时报》的报道和版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主要是通过增加来自"美国/第三国政府"或"美国/第三国专家学者"的消息源数量展现报道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体现得较为明显,来自中国方面的消息源数量明显地被"削弱"。《纽约时报》在对中国政治问题进行呈现时,总摆出一副"旁观者清"的姿态,抓住每一次机会对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指点、评判或者警醒。本文研究对象为《纽约时报》涉华政治类报道,试图从一个新的切入角度对这个并不新的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归纳出《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政治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倾向性、具体新闻框架以及所持态度。  相似文献   

3.
张宁 《新闻世界》2011,(9):206-207
本文比较分析了《环球时报》与《纽约时报》对于日本大地震这一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报道结构、消息来源、报道内容、报道视角、报道技巧五个方面,对两家报纸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框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7·5事件的报道采用了强度与深度报道策略,以平衡、多元的视角对新闻事件人物与言论进行采写与发布,并结合纸质媒体与精英受众的特点,注重新闻背景铺陈与前景预测的理性报道方式。《纽约时报》遵循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但在坚持平衡、中立的报道原则背后,却隐藏着意识形态冲突与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重大严肃事件为分析对象,以《纽约时报》2008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连续一个星期共34篇报道为分析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主题上规避政见,在消息来源的相对平衡的分布掩盖下,有着明显有利于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报道偏向。  相似文献   

8.
杨涵 《今传媒》2016,(2):84-86
2014年新疆地区多发暴力恐怖事件,几起事件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本文以《纽约时报》2014年涉疆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文本的基本数据、新闻引语的使用、议题分布以及以暴恐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分析等展开研究,总结出《纽约时报》涉疆报道的特点.新疆问题已经引起全球密切关注,因此,我国在处理新疆问题时,应探寻西方媒体涉疆报道的特点,提前预案,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基于框架理论下的国庆60年阅兵中外报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来做对比分析,研究中外报纸对中国国庆阅兵事件的报道,通过框架理论来分析不同的媒体是如何设置报道框架的,从而挖掘中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0.
钟新  汤璇 《国际新闻界》2016,(4):127-14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之一,候选人对竞选议题的主张与应对是争取选民支持,实现竞选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信源分析和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对《纽约时报》2008年、2012年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涉及气候议题的共234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选期间,尽管共和党候选人在《纽约时报》的信源篇幅上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民主党候选人的"政策应对"中的宣传框架才是《纽约时报》的主流报道框架。在《纽约时报》大选报道的气候议题上,民主党实际上占据了较大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1.
金融报道在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美国社会有影响的大报都涉及金融报道,既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这样的综合性报纸,也包括《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专业财经报纸,欧洲影响力最大的财经日报《金融时报》1997年推出美国版以来,目前也已在美国占据了一席之地。《纽约时报》这些有影响的综合性大报普遍涉足金融报道,但篇章较少,一般放在商业版。《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美国版)等专业报纸占据了金融报道主流地位。以《华尔街日报》为例,18个要闻版外,每天还有14个"市场"版和14个"金融投资"版,另外的"个人生活与理财"专版也有6-12个版之多。  相似文献   

12.
韩国强 《视听》2016,(12):117-118
作为一家世界顶尖媒体和普利策获奖名单里的常客,《纽约时报》在繁荣的信息技术背景下所完成的新闻采编与报道转型和突破无疑成为了风向标,同时也掀起了一场以融合媒体报道为主导的新闻报道"革命"。本文将通过对两则融合媒体报道的案例分析,即美联社关于叙利亚内战的报道《叙利亚人的抵抗》(Inside t he Syrian Resist ance)和《卫报》关于"棱镜门"事件报道的《解密美国国家安全局文件》(NSA Files:Decoded),从微观上探讨融合媒体报道在特写及国际报道方面的优势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特征成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多从新闻传播理论视阈出发研究《纽约时报》报道的"双重标准"问题,混同自然灾害与社会性事件新闻报道特征差异。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文化视野出发探析《纽约时报》灾害新闻报道特征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戴玉亮 《青年记者》2003,(5):15-15,3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时报》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从一般新闻报道向附加价值新闻报道转变”。意思是说,当一个事件发生后,对这件事本身的报道是一般性报道,但如果对这件事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报道,比如说加上背景分析、前瞻性分析、来自各方的反应、利用各种新闻体裁,从方方面面把某一事件报道得完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报纸讣闻报道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珍 《今传媒》2006,(6):25-26
讣闻报道在西方是报纸的重要内容,报社和读者都十分重视讣闻版。《纽约时报》老记者理查德的《报纸档案》一书中说:“讣闻报道是《纽约时报》最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公众对这类报道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因此编辑们对此高度重视,有时连发行人也会亲自过问。讣闻报道的写作,或长或短,实际上都是对死者生平及形象的描述,它们所组成的版面往往是《纽约时报》中最引人入胜的版面。”①美国讣闻报道不仅受到极大重视,也随着美国社会和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既有重要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故事,从报道对象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底期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两份报纸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运用和中国形象呈现进行了差异对比分析,进而深入考查了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干扰英美大报建构第三方主权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因子。本文认为,同处欧美媒介体系的两份大报在钓鱼岛冲突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的离散性,应该归因于英美两国原生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对媒体为施加的限制性和构成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佩 《中国出版》2013,(1):62-65
《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流程最完备的报纸,其国际新闻居美国报纸之首。被西方人誉为"权利机构的圣经"和"档案记录报"。基于《纽约时报》的广泛影响力,在研究深圳经济特区30年国际传播现状时,本文把《纽约时报》作为首选考察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纽约时报》涉及深圳的重大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报道中,纽约时报对新闻背景和事件属性的选择性表述,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本文运用启动效果和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以纽约时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报道  相似文献   

20.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