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娟 《东南传播》2021,(10):137-140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媒介形态.当代青少年成长于数字阅读和纸媒阅读并存的媒体融合环境,使得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呈现出社交化、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阅读现状,并基于"涵化理论"视角和调查数据,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切实可以的对策及教育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纸媒以时效争取独家新闻的难度越来越大.报纸作为传统的强势媒体,要想弥补与新媒体的时间差劣势,一个较好的办法便是开掘深度报道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媒体不断出新,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途径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报纸媒体出现窘困境地,新媒体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方式,强有力地吸引受众的兴趣。新媒体时代下,对传统报纸媒业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也对报纸新闻记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融合新媒体,才能使传统报纸走上发展的新道路。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的地市报纸新闻记者角色进行探究分析,给地市报纸新闻记者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融合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了数字报纸,而将纸版报纸平移到新媒体平台上出版未能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与内容带给传统纸媒的发展机遇.传统杂志在发展中,其封面巨幅图片的使用、热点专题的策划、出版的不同地方版本以及大量图片的使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数字技术的支撑,扩充了数字报纸的版面容量,也改变了传统的受阅方式,这为其参考杂志上述的制作手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吴文婕  洪庆 《新闻窗》2016,(4):24-25
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同媒体间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促进发展是时代课题。要真正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平台上的共荣共生,还要将报纸的视觉设计与新兴媒体有机统一、统筹起来,互取所长、扬长避短,以促进纸媒与新媒体在视觉设计上相得益彰、融合发展。提升媒体融合下报纸视觉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薇 《青年记者》2016,(34):52-53
近两年,受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纸媒的发展遭遇瓶颈,一些报纸宣布休刊.面对这样的形势,北京晚报新媒体推出的电子号外,抛弃了印刷这一纸媒呈现的方式,尝试了另外一条媒体融合之路. 在媒体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希望把报纸换一种样式呈现给读者,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做一份不一样的“报纸”.大家集思广益,目标越来越清晰,最终形成推出电子号外的创意.电子号外,即将封面化的报纸号外版面转换成图形,在新媒体上推送,用手机即可接收阅读.电子号外与网站新闻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子号外保留了报纸的形态——报头、号外字样、日期、标题、图片和文字,却又不采取传统的纸质媒介.电子号外是“报纸版面设计+精美图片+醒目标题+简洁文字+网络传播”的新型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研究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纸媒的生存发展路径。【方法】对《中国贸易报》尝试开辟虚拟媒体融合空间成为国内首家元宇宙报纸,以及《华西都市报》实现与新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实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文献资料法和调查研究法,对传统纸媒与当代新媒体优劣势进行比较,探索传统纸媒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实现生存和发展。【结果】随着媒体环境不断进化,各种媒体“物种”相互依存,传统纸媒自然获得合理生存空间。【结论】传统纸媒在与新媒体竞争中不断博采众长,补齐短板,使自身的羽翼不断丰满,实现立体化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魏然 《中国编辑》2018,(4):56-60
媒体融合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更是接受、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传统课堂以纸媒教材为主要授课工具,教师讲授教材、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方式。如何将媒体融合的理念应用到教学资源的研发中,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改革,这为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创新型写作教学资源的研发为例,探索媒体融合视域下新形态出版物的研发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媒体整合时代,纸媒遭遇生存困境。面对新形势,纸媒等传统媒体怎样才能屹立不倒?本文就媒体整合时代,纸媒的转型之路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方法:从纸媒的困境、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等方面入手,比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结论:纸媒转型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可学可用的,纸媒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思维和习惯,锁定读者,实现顺利转型。新闻界最近较热的话题就是媒体融合发展了。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开启了纸媒、广电、互联网等不同媒体的融合进程.原本相互隔离的竖井式传播渠道已转变为立体化网络传播格局.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体力推数字化、网络化,以挽留日渐流失的受众和市场,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一方面通过在内容、渠道、终端等不同领域的渗透和扩展,逐步争夺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制播、文化消费的方式方法,推动媒体融合向更高层级、更深程度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媒观察     
《京华时报》云报纸首发近日,京华时报云报纸正式亮相,这是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即可查看图像所链接的视频等内容。和传统纸质媒体单一的阅读方式不同,云报纸将纸媒体内容与互联网内容相融合,彻底颠覆了纸媒的展现形式、传播方式及运营模式。读者随手拿起手机一拍,通过云阅读手段就能实现观看与此条新闻有关的、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或背后故事,了解到相关新闻更翔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苏敏 《今传媒》2013,(11):79-80
报业危机由来已久,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步伐下,报纸的生存举步维艰、濒临消失。本文梳理了报业危机爆发的始末,展现了欧美及我国的报业变局以及现状。在新媒体背景下,围绕报纸数字化展开论述并进而对其进行深入辨析,论证了纸媒走数字化道路的必然性。笔者提出报纸不管是建立网站还是发行纸质版都应着力于内容创新,从而提高报纸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报纸品牌的公信力。最后,指出了媒体网络化带来的问题,认为深度报道、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纸媒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一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纸媒的新闻快不过网络,现场再现拼不过电视传媒,但是报纸有着保留信息能力强和可以反复阅读、深度阅读等特点,根据媒体各自特点和竞争的态势,追求新闻的深度、高度,不失为报纸扬长避短的思路之一。从人民  相似文献   

14.
刚刚过去的2013年无疑是关于新媒体的讨论最热闹的一年。新媒体强势来袭,过去几十年纸媒维持的稳定结构和态势迅速被打破,大量纸媒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突然丧失优势而显得惶恐至极。然而也有例外,例如中南传媒集团的《快乐老人报》,不仅没有倒闭,反而越活越滋润,在纸媒普遍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其2013年末的订阅量已突破130万。  相似文献   

15.
张蕾 《新闻爱好者》2011,(23):87-88
近些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新样式、新形态层出不穷,传统的报纸普遍受到新媒体较大的冲击,其发行量和广告增长率都慢于各种新兴媒体。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传统的读书方式受到冲击,电子书等新媒体的崛起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增幅最大。①国家新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强势不容逆转。作为城市主流媒体的报纸如何保持先进性和主流地位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是纠结所在。报纸的出路唯有融合新技术,强大自身内功,将平面变成立体、多元化、复合式传播才是延续强势地位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传播方式、内容、受众群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影响,传统媒体应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为此,传统媒体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融媒体时代下,使传统媒体美术编辑工作凸显优势,提高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空间。文章基于这一问题,结合传统纸媒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限制性因素,并围绕融媒体时代下纸媒美术编辑工作创新要求,确立报纸媒体创新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8.
吴公雪 《新闻世界》2014,(4):99-100
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催生的各种新媒体将报纸推到了悬崖边,面对全球范围内纸媒行业的萎顿,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老一代拥有读报习惯的忠实受众的失去,报纸将不得不考虑数字化转型问题。新闻的无纸化,不但拥有技术的支撑,更将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这是纸媒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突飞猛进,它改变了人们阅读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业界关于纸媒体的命运众说纷纭:"纸媒消亡"、"报业危机"等甚嚣尘上。虽然近年来纸媒与新媒体逐渐呈现融合趋势,但报业所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如何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成为纸媒人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的疲软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报纸时评专栏要立足引导社会舆论的言论高地,就必须在专栏建设方略上有新的变革与创新,重振报纸时评专栏影响力。既要确保报纸言论一贯拥有的强大公信力,又要主动出击与新媒体进行联动和融合,在不断实践中寻求最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