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老乡会"微信群里的少数民族成员的微信群互动和微信朋友圈使用的虚拟民族志考究,发现少数民族成员的微信"朋友圈"普遍存在"身份隐匿"现象,影射少数民族大都面临的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的问题和危机。结合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探究少数民族的乡土性、现代性与"身份隐匿"之间的关系,由此对"身份隐匿"做出解释性推论,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艳玲 《出版广角》2018,(14):83-85
朋友圈是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基于微信朋友圈具有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好奇心理、表现心理和安全需求,自恋式传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构建理想自我、寻求身份认同以及获得自我存在感是微信朋友圈自恋式传播的主要动因,然而,过度自恋式传播将会引发个体焦虑、助长虚荣心理并影响个体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信使用的大众化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以微信朋友圈成瘾为例,分析用户微信朋友圈成瘾背后的机理,阐述微信朋友圈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期待人们对微信朋友圈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理性使用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5.
黄莹  苗伟山 《新闻知识》2023,(3):12-22+93
微信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然而微信“超中心性”和结构性力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干扰,也引发了用户策略性的应对方式,例如分组、屏蔽、暂时性关闭或者调整朋友圈的发言内容等。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再驯化”概念,通过对21名微信朋友圈“中断使用者”的深度访谈,旨在运用这个概念框架分析人们如何应对新科技带来的干扰,继而探索社交媒体实践背后隐含的微观行为过程。研究发现,通过再驯化,人们将朋友圈从一个混乱的“空间”转变成影响个体社会身份和职业幸福感的工具。具体来说,本文发现用户通过“使用-不使用-重新使用”的周期性循环来“再驯化”新科技;并认为对朋友圈的再驯化是对整个驯化过程的“重启”,这是个体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实现自我赋权的能动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10):81-9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辉  艾则孜 《采.写.编》2021,(11):103-104
智媒体时代,媒介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区隔正在被逐步弱化.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主要媒介平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不仅是用户展示自我的方式,也为用户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另外,朋友圈由于自身属性特殊,也会形成舆论场.本文旨在研究朋友圈用户发布动态的行为特征,从而探究智媒体时代用户社交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9.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0.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1.
微信(We 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能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其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从诞生以来,微信发展速度惊人。腾讯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3.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正式上线,广告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在保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保障用户的使用体验,广告商还要周密而慎重地传播朋友圈feed广告,找到和微信平台、受众三方关系的制衡点.文章结合微信朋友圈feed广告的传播价值,探讨了feed广告传播方式,并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旨在为微信社交平台及广告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16.
依托于微信平台的朋友圈是当下许多网民自我呈现的重要渠道。长期的自我记录将用户的现实身份数字化,社交媒体的运行逻辑让越来越多的使用者被迫应对不同于现实语境的冲突。有别于现实社交,朋友圈中的时间概念并不是单向和不可逆的,平台内容的持续性与可检索性使得用户面临时间维度的冲突压力,进而影响到了后续的自我呈现倾向。从时间维度入手,探索朋友圈中的语境消解现象以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时间维度的冲突感知、行为成本等多个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判语境消解的问题核心。  相似文献   

17.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手机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手机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使用手机的体验感。其中,微信作为最普遍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着非常庞大的使用群体,"朋友圈"、"摇一摇"、"微店"等附加功能丰富着用户体验。其中微信朋友圈的营销行为,即俗称的微信代购迅速发展,对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微信代购行为中是否存在第三人效应,本文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此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媒体使用的泛化,用户新鲜感不再,社交媒体倦怠现象渐成规模。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分析情境,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20名青年用户的朋友圈使用情况及感受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压力源—负担—结果框架建构了本文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环境限制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多元角色碰撞带来的角色压力以及平台负面体验带来的情境压力使得青年用户产生社交媒体倦怠,这种倦怠主要表现为以无趣、厌倦、焦虑为主的负面情感。多重负累刺激下用户心理情绪受到影响难堪重压,不得不采取隐退行为来调节“自救”,个体特质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