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时代的来临,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政府、公众及媒介三者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公众不再处于单向的被动的被管制的地位,而成为了政治信息传播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从而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带有反馈和交互的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网络问政. 作为一种网络政治传播新范式,网络问政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和社会公共空间,也成为辅助政府进行公共决策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舆论生态的不断变化,我国政治传播在网络空间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大数据及精准投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为加强政治传播提供了新选择。面对政治传播在网络空间的诸多安全挑战,可以从健全新型网络政治广告内容体系、建立新型网络政治广告融媒体传播体系、利用新兴技术丰富新型网络政治广告表达形式和完善新型网络政治广告人才体系等方面着手应对。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传播中,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已然改变了政治沟通的模式,它促使政府必须在新的媒体环境中调整策略,通过有效的网络政治沟通来协调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政治信任。本文从"作为安全阀和利益平衡机制"、"应对群体极化和网络民粹主义"、"搭建不同利益群体对话平台"等层面,阐释了网络政治沟通的有效利用。同时,透过政治信任在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建构、网络平台上的直接对话、借助"新意见领袖阶层"进行有效沟通等视角,观察了作为政府与公众间距离协调机制的网络政治沟通。显然,有效利用网络政治沟通,无疑成为拉近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主要策略之一和网下政治沟通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公众参政议政的新途径。对于全国"两会"的报道和宣传来说,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参与度不仅仅是评价传播效果的指标,更体现着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程度。本文旨在从政治参与的视角,探讨"两会"传播中网络用户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渠道和反馈路径。  相似文献   

6.
谢炀  侯丽萍 《传媒》2021,(7):95-96
智媒时代,随着互联网对公众生活的全面渗透,在线化、云端化、海量化信息集成的互联网渠道成为公共政策传播的主要端口,并形成了公共政策网络传播的新特性.互联网传播的多元性、双向性、高交叉性等特点,一方面,带动多圈层发声、私域空间高频互动、虚拟空间意见领袖平民化,从而深刻影响了公众政策议题设置和公众舆情走向;另一方面,公众政策传播与大众接收存在错位,公众舆论对政策传播本意的偏差误解,这种集体选择也为监管带来隐忧.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公共政策传播的特征,试图为网络公共政策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贾哲敏 《编辑之友》2015,(12):66-70
我国网络政治传播的兴起与繁荣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政治社会的演变,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整合发展、纵深发展、繁荣、移动互联网时代六个阶段.文章认为我国网络政治传播的现状能够概括为四个层次、三种形式以及两种类型,并形成了以官方传播场域与公众传播场域为核心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播对于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然而在政治信息需求改变以及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政治传播深层逻辑正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新华网策划的“乡村振兴在行动”重大主题报道为例,从“实践主体”“实践场地”“实践议程”三个维度出发,尝试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新逻辑。研究分析指出,“基于实践”的政治传播实现路径包括:一是制定政治议程与媒体议程相统一的“政治认知图谱”;二是建构具有稳定性的关系网络实践主体;三是进入到“田间地头”的实践场地进行政治传播。本研究认为,“基于实践”是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新逻辑,强调了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沟通政府与多社会治理主体的新价值,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机会,有助于强化融媒时代政治传播的社会公众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9.
赵淼 《出版广角》2014,(17):70-71
区域形象是公众对区域内在的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未来发展期待的综合评估,良好的区域形象有利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在网络传播时代,区域形象塑造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本文主要以河南的区域形象为例,探究网络传播时代河南的形象塑造问题,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分析其根源,力求提出可行和完整的策略并解决区域形象塑造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的传播手段使公众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同时还可以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信息的流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并直接影响政治议程、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9):17-25
政治机器人是指在社交媒体空间执行政治传播任务的一类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在线政治信息的讨论和扩散环节,成为影响政治传播效果的一个变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政治机器人的三类主要应用场景:政治选举、社会动员、政治干扰以及在全球的应用案例;其次,本文分析了政治机器人影响网络舆论的五种策略:营造虚假人气,推送大量政治消息,传播虚假或垃圾政治信息,制造烟雾遮蔽效应混淆公众视听,塑造高度人格化形象的虚拟意见领袖。最后,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应如何认识政治机器人对舆论的影响,提出需要引入跨学科的机器行为学新范式推动该领域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姜楠 《东南传播》2018,(8):78-80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最鲜活而显著的表征便是网络舆论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络搭建并给予了公众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web2.0技术支撑下快速集成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既可以推动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定.网络舆论的演进是一个以层次为中心的传播过程,而"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价值累加"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网络舆情演进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传播系统是由政治传播系统、传播媒介和公众三个政治互动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政治传播系统包括公众传播、精英传播、媒介传播三部分,其功能表现为传播政治信息、影响公共舆论、设置政治议题、政治社会化、塑造政治形象、实现政治统治等。政治传播系统存在着政治系统与政治传播受众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政治系统与政治传播媒介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二者构成了政治传播系统的冲突困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聚焦点往往是权力阶层的"不轨"行为、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等。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与公众政治信任度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网络事件和构建公众政治信任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新考验。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出现全面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医学出版也不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加容易,新技术新成果经常出现在网站头条,有时医生反而是从他的患者那里听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已经不足为奇.网络传播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医学专业出版的阅读范围已经远远超越其常规的实验室和诊室,而逐渐影响到公众和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日渐成为中国公众和政府进行沟通的新渠道,是实现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网络问政与其他执政方式相比具有沟通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越性,它降低了公众利益表达和监督的门槛,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一问一答,构建了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使信息传播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23):55-59
自媒体平台给政府形象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明显放大了政府发展目标与公众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风险,传统政府形象传播理论和方法在微博时代都显现出不适应性。政府形象传播亟需转变传播观念,形成政治认同视域下的微博仪式传播思维;亟需建立科学的微博舆论引导机制,提升政府形象传播的有效性;亟需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建立对话新思路与新平台,拓展政府形象微博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舆论就是公众意见,网络舆论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汇聚和传播的公众意见。网络舆论传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方面可以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人类的信息传播主要依赖新闻媒体,职业传播者掌握着新闻生产的权利,传播者总是按照商业和政治的标准对信息进行把关。20世纪后期出现的网络技术,逐渐侵蚀、改造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类的信息传播进入公众自己生产内容的时代。首先,信息传播的渠道快速裂变,媒体的生产流程更加细化;其次,传者和受众的位置模糊,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内容的生产;再次,多媒体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新闻进入全景化生产的时代;最后,商业价值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导,公众的信息消费更加突出了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新型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web2.0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形态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借助社交媒体而传播的网络谣言利用各种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进行阐述或诠释,一般而言缺乏真实性根据,由于"迷惑性"极高,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在新媒体时代,网民制造的谣言借助网络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加快了传播速度,增加了人们对谣言辨识的难度,使其危害性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