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乐亭大鼓是我市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近两年,我校尝试开展地方曲艺特色教育,让乐亭大鼓走进了校园。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方曲艺,更加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也大有好处,可谓是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两全其美。一、"非物"进校园,传统艺术绽放生机2011年12月,我校"古韵新声"曲艺社团  相似文献   

2.
正东北大鼓是中国曲艺说唱种类之一,流行于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东北地区的说唱艺术。东北大鼓受到了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陶染,在弦子书的基础之上,借鉴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相关姊妹艺术的成熟唱腔和艺术经验,经过不断的实践演出逐渐形成的具有北方特色的说唱曲种。从东北大鼓的产生至今,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东北大鼓经历了它的鼎盛与衰微,时代、背景、地域等等因素与东北大鼓的命运息息  相似文献   

3.
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被誉为冀东文艺三枝花,在唐山一带有广泛的影响。乐亭皮影集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具有极深的研究价值。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却至今未能扭转。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尝试把皮影艺术引进校园,让民间艺术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弘扬民间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4.
河南大鼓艺术是流传于驻马店地区的稀有古老曲种。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研究,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并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找到保护与传承河南大鼓艺术的措施和办法,让这个古老的艺术曲种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一踏进乐亭,扑面而来的是潮湿而略带咸味的海风,遍野的苹果树上压满了粉红色的果实。正在田间忙着采摘的农民脸上洋溢着欢庆丰收的笑颜。 翻开乐亭800余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里不光是民风淳朴、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更因是乐亭大鼓、皮影发源地而彰显灵秀;这里更有着悠久的重教传统,也因此使乐亭成为了鸿儒富商辈出、名流学者云集之地。  相似文献   

6.
大鼓书     
大鼓书,是老家农村对乐亭大鼓的称呼。演唱乐亭大鼓,主要道具是鼓、梨花板、弦。鼓并不大,牛皮或其他皮子蒙的,直径大约25厘米左右,很普通。梨花板,是一对半月形状的铜板,也很普通,但经艺人的手敲击起来,却能发出悦耳的叮当声,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弦,就是三弦。演唱中拨弄弦子的手是最忙的。  相似文献   

7.
曲艺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诸多种类,如鼓曲、快慢板、相声滑稽、评书等。京韵大鼓与西河大鼓是鼓曲类曲艺艺术的两个分支,它们有共同的发展源头,即木板大鼓,但在唱词、唱腔、板式、伴奏、表演、创作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大鼓弦艺术是流传于驻马店地区的稀有古老曲种。研究它的唱腔音乐、唱词特点、表演特点、乐人变迁,目的是突出其古老性与艺术性,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有益于这个古老的艺术曲种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洛大鼓的雅化艺术特征主要体现于艺术表演形式上的"优雅"、"悠闲",道白、唱词的"高雅"、"规范"。从发展的现实需要上看,当代河洛大鼓艺术的"生产"应具有多元的雅化发展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消解河洛大鼓当下历史演变中所充满的悲喜双重的吊诡气息,才能使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西河大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河北省最重要的曲艺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但现在面临传承和发展危机。郑燕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河大鼓演员之一,她是西河大鼓第六代、"朱派"第五代、"艳派"的正宗传人,同时也是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几十年如一日,为西河大鼓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郑燕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实现了市场经济与艺术追求的较好结合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河洛人鼓是流传于河南洛阳一带的说唱音乐,它从形成到兴盛以至于目前的衰败自身的传播态势有很大的联系。笔者从政府的保护措施利河洛大鼓艺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进行思考,以及我们教育界应该怎么介入才能使河洛大鼓重新绽放艺术魅力,从而达到继承和发扬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2.
作为大运河流域最为经典的文化遗产之一,木板大鼓对于山东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容的赞扬。但在新的文化艺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对山东木板大鼓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人们也逐渐遗忘了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3.
从中州大鼓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概况等方面,粗浅地分析该民间传统艺术所具有的人文价值、艺术特色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赵景深先生《大鼓研究》一书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大鼓研究》自身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大鼓研究》一书所包含的民俗学价值。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城镇乡村,本身即具备一定的民俗学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大鼓研究甚少,《大鼓研究》一书的相关研究更是如此。本文围绕民俗特点,主要从《大鼓研究》一书的所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自身价值、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究,论述其民俗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曲艺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体。光州大鼓是以唱腔、说白、敲打、表演相结合的民间曲艺艺术。光州大鼓唱腔可分三种流派,即“南口、北口和花口”,也叫“三张嘴”。南口唱腔旋律性较强,曲调幽柔委婉,很接近当地的山歌、小调。南口唱腔音乐全部为微调式,曲式结构以四句体为主。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认识力度记号f、p 学唱新歌《大鼓小鼓》 感受艺术中的对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力度记号f、p,使学生能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大鼓小鼓》,并能够表现歌曲中的力度对比。  相似文献   

17.
南阳鼓词,中原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萌芽于明清时期,因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表演、以击鼓和碰击犁铧片为伴奏击节乐器,演唱时,起腔及落腔的拖腔都是用鼻子哼出来的而又被称为南阳鼓儿词、鼓儿哼、犁铧大鼓等。其唱腔音乐声腔板式与道白、伴奏、语言、音韵及其曲目在众多说唱艺术中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范畴。受乐亭地方文化珍品皮影艺术的启示,乐亭县乐亭镇三刘庄小学力图把皮影艺术引进校园,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弘扬民间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而言的范畴.受乐亭地方文化珍品皮影艺术的启示,乐亭县乐亭镇三刘庄小学力图把皮影艺术引进校园,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弘扬民间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20.
(一)大鼓和小铃目的: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要求幼儿能用拍手跺脚的动作表现节奏。准备:大鼓一只,小铃一副。方法: 1.教师出示大鼓与小铃,让幼儿分别上来敲,听辨感受大鼓的声音是“冬——冬——”,小铃的声音是“丁——丁——”。2.教师引导幼儿坐在位子上听着大鼓节奏跺脚(左右脚交换),听着小铃声音拍手。如大鼓敲节奏××|(?)×|,幼儿跺脚××|(?)×|,小铃敲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