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逻辑理路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富有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精神富有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精神富有的时代要求。从内涵特征看,新时代精神富有表现为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呈现出科学而丰富的内涵体系。从实现路径看,新时代需要通过构建精神共富指数,科学量化精神富有;不断深化文明实践,促进精神共富落地生根;精准细化文化供给,推动精神共富开花结果;持续外化精神生产,营造精神共富的时代新风新貌。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前还存在地区及城乡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物质相对贫困下的精神贫困和资本逻辑下的精神迷失等诸多现实问题。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为保障、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支撑,多措并举,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发展。从概念史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话语经历了反思与探索、深化与拓展、转换与革新、创新与超越四个阶段,形成了“革命求富”“建设谋福”“改革致富”“全面共富”的话语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共同富裕话语的内涵表达,建构了共同富裕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共同富裕话语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聚焦于共同富裕话语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话语逻辑、主体逻辑有助于深化共同富裕的逻辑证成。在把握共同富裕话语与小康话语、民族复兴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价值共通性、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中国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4.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共同富裕历经百年探索,经历从稳定政权到部分人先富再到现阶段共富的进路。就其内涵而言,共同富裕在主体上包括全体人民;在内容上追求物质和精神都富裕;在价值目标上,旨在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方式上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且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联系,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在人类文明史上展示一幅新的文明画卷。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变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和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扎实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实践逻辑。基于此,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出发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老年数字鸿沟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实现共同富裕在教育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无论从浙江的发展特色,还是从先行示范的标准来看,消除老年数字鸿沟,都是浙江实现“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共建共富”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针对老年数字鸿沟在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等三个层面的因析,提出“在政府维度,构建关爱包容的数字社会;在企业维度,开发应用友好的数字产品;在教育维度,推进人本关怀的终身教育;在家庭维度,营造互融反哺的学习氛围”等措施。多向度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是推动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撑的重要手段。多元共治是强调服务为本、在多方协作下回归发展目标的系统科学治理模式,与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相契合。通过重构治理运行体系、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深化治理研究体系、变革治理制度体系,可不断增进公共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和关键环节。当前高等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效用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高等教育需借鉴集群“共建共治共享促共富”的发展模式,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筑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我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路。作为“中国大粮仓”的黑龙江北大荒在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而北大荒的成就离不开在开发建设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艰苦创业代表的北大荒精神,与共同富裕有着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同根同源的理论逻辑、共建共享的实践逻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追求精神富裕的经验总结,是对新矛盾、新征程的现实思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物质根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提供丰富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及营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舆论环境等多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具有清晰而严密的思想逻辑、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包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驱动路径、促进全人类共同富裕等内容,该论述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全新活力,为党和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世界各国减贫脱贫、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大连大学学报》2022,(1):76-81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等动力机制作用下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内嵌是出于人类最朴素的互助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相互救济,是对慈善资本主义的“超越”,其目标指向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第三次分配有其内在逻辑,它是对效率和公平的进一步兼顾、先富带动后富的必然要求、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内在需要、推动共同富裕的动力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既要拓展第三次分配领域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也要认识和处理好三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在效率正义、公平正义、道德正义共同作用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处于流变与重组之中,个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满怀对安全感、归属感的强烈渴望,这是共同体构建的基础。重新培育异质性社会中的共同体意识,实现行动构建与共同体的再次超越和新赋义,有利于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以共识为逻辑起点,共建为中介,共富为行动目标,通过构建以“共识—共建—共富”为体系的共同体意识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分析框架,探寻两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探索出以共同体意识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共识通过强化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凝聚思想共识建立利益联结;共建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盘活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共富通过提升成员致富能力,促进财富合理分配,实现收益福利共享,最终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了现代化发展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逻辑共生,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充分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张力,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5.
帮扶车间作为“先富带动后富”的载体,是有效培育农村妇女内生发展能力,进而推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的重要场域。农村妇女内生发展能力由职业适应能力、家庭议价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和主体性建构能力四个维度构成。在帮扶车间新乡贤式员工管理和制度承诺的交互式影响下,农村妇女随着工作心理成熟度的提升,其内生发展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进,在不同时序阶段,其需求、行为动机和能力呈现显著差异。不同的能力类别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不同,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影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家庭议价能力、社会情感能力主要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体性建构能力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永联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共闯共进、共富共享,通过发展钢铁工业使永联村成为富村强村。创建了一种以集体为主导,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永联模式”,并总结出11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并且指明了现实路径。深刻把握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要求,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议程,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探寻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困境和路径,成为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调查发现,边疆民族地区促进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基层党组织领富能力弱、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乡村文化赋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短板弱项,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增效;突出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提升生态效益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批判、反思与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追赶型到自觉性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人民逻辑、以实现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和平发展实现现代化,从价值指向、发展理念、实现方式等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中国国情,同时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探索贡献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步骤,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应深入把握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容逻辑、方法逻辑、过程逻辑,在实践中要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实施渐进治理,推进相对贫困治理衔接乡村振兴;立足城乡融合,建立中国特色相对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