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的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之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量感的界定中明确了量感是一种直观感知,而感知的对象是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和“大小关系”。小学阶段具有“可测量属性”的对象主要有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角度、时间、质量等;“大小关系”则可以理解为上述对象的长、短,大、小,多、少,高、低,轻、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冯红芸 《江西教育》2024,(18):68-7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并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考查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前提下,能推断某个量的大小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这个物体的实际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这就说明,学生若要建立某种量感,首先就要对不同量有直观的感知和认识。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重要时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课堂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千米、吨、平方千米这样较大量的体验和感悟无法在课堂上借助生活中的物品直接感知,也无法通过看、  相似文献   

3.
<正>量感是指对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对于物体一种“量”上的直接感觉,物体的“量”包含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多少等等。量感作为一种数学直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过程是培养量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中进行多维感知、动手实践与合情推理,促使学生能在深度体验中建立对数学对象的深刻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4.
王超 《小学数学教育》2022,(24):19-20+37
<正>量感,原本是美术、建筑等领域中的术语,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是对于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快慢等属性的感性认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建立量感可以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正>量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量感”的表述来看,量感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外,还包括度量的意义、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结果的估计等,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亦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教师必须立足多元感知,引领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量”,促使学生发展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常见的量”与“图形的测量”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往往重视计量单位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计量单位的选择和换算,以及几何图形的绘制,图形的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技能性训练,而忽视学生量感的培养。一些学生在选择合适度量单位时常常出现选择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形成良好量感的典型例证。量感,是对物体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人通过视觉、  相似文献   

7.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强调的是对货币、长度、时间、质量、面积和体积(容积)等的感性认识。在起始阶段,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因此,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强调“深度体验”,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8.
顾晓东 《江西教育》2022,(31):40-4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一简称“新课标”)中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并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明确了量感培养的总体要一求和相关内容。小学阶段是量感形成和发展的关一键阶段,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充分理解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把握小学阶段量感培养的要求,探一索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发展学生量感。一、量感内涵思辨(一)量感的内涵“新课标”指出,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一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相似文献   

9.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应该从“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和“对事物的大小及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度理解“几何”与“量”的概念是量感发展的前提,丰富度量经验和描述量的大小的经历、提高合理选择和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内涵,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量感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对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的感性认识。量感测查是评价学生量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量感测查往往会陷入一种困境。在检测学生量感发展情况的测试题中,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题目——一个苹果大约重200()。这道题学生几乎不会出错,填的都是质量单位“克”。笔者访谈自己班级的学生,问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2.
陈素慧 《天津教育》2023,(27):101-103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表现在“量感”这一内容上。量感指的是什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量感的概述、量感培养的原因、量感培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一、量感概述(一)量感的概念量感是学生在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积”内容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并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待测物进行量化,实现量感的进一步发展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正>“量感”是指能正确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是一个人借助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面积、体积、角度等方面有较准的会估量。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必然追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对真实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16.
游美云 《天津教育》2023,(27):186-18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在小学核心素养的表现中加入了“量感”一词,并指出它的主要表现和内涵:量感,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学生的量感意识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量感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存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呈现样态结构化,让学生感悟到实实在在的“量”,就会使学生的量感得以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理论感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第一次出现量感。新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把新课标小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中除量感外的十个方面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发现表述上虽有变化,但仍属于教师们相对熟悉的内容。所以,量感应该是解读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一个重点。我想,新课标中新增量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测量这一类知识内容时,要关联“量感”的培养,要把单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测量教学,引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轨道上来,落实量感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息息相关,建立量感可以帮助学生用“定量”的意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量感素养的形成不像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更需要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体验、想象、推理,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数学中涉及的“量”的知识有很多,低年级有关于长度、质量、时间的认识,中年级有关于面积、角的认识,高年级有关于体积、容积的认识,等等。量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只不过,由于对学生量感的考察,不易在纸笔测试中加以体现,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重视“怎样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怎样计算出正确结果”等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