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虽然赶不上同时的小说和戏剧那么知名,但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却毫不逊色。明清民歌时调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从《诗经》中的风诗直至南朝乐府民歌,二是唐代初露苗头的俗曲俚词和金元之际勃起而盛行不衰的散曲。明清两代的民歌时调既有共同特点也有相异之处,而且,相同和相异都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十和谐》是明清时调俗曲中的一支曲牌名,流传不广。目前能见到的,仅有明醉月子辑《新镌雅俗同观挂枝儿》、清《万花小曲》、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等收录的几首。关于《十和谐》的来源、形式、流传等内容,学术界更是少有研究,本文拟就《万花小曲》中两首《十和谐》作品同与之同源的其他曲调作参照研究,对《十和谐》的源流、形式以及其在明清民歌史上的意义作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3.
小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小曲是相对戏曲散曲的名称,一般是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  相似文献   

4.
临清时调是明清时期借助京杭运河南北交融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音乐曲种,是山东西北部以临清为中心,沿运河一带流行的俗曲小唱的总称。关于临清时调的相关论文、论述资料很有限,更何况是关于很难考究其产生脉络的研究。同时,对于临清时调大家常关注其周遭环境(京杭大运河)的影响,而很少从音乐传播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去探究它。本文试以一位音乐学者的眼光,从临清时调音乐土壤的角度,来阐释,临清时调产生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曲是明清两代流行于民间的时尚俚俗歌曲,百年来明清小曲的研究可以分为开创奠基(1900-1949)、缓慢发展(1949-1978)、复苏繁荣(1978-)三个阶段。学者们对明清小曲的渊源流变、文化内涵、艺术技巧、曲牌和音乐、作用及影响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后明清小曲的研究应当在作品的收集整理、民歌小曲与明清其他文体的交叉互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考察明清小曲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6.
<正>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必然要以民间音乐为基础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抛弃民间音乐文化而谈民族音乐文化只会如浮萍断梗一般消融于世界文化海洋。广西文场又称文场、文玩子、小曲,是盛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的传统清唱艺术,2008年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文场是由明清时期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并融合当地民歌方言而成,故而广西文场成为研究我国古代诗词和明清音乐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武冈丝弦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明末清初,传入湖南,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相结合,演变发展而成一种综合曲艺形式,其内容丰富,包括源于明代江浙一带民歌和时调小曲,反映当地社会风情,表现市民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音乐小词典     
[陕北民歌]指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一带的民歌。有民歌调子、秧歌曲子、信天游、道情音乐以及榆林小曲等类型。后两种已发展成民间曲艺形式,但其音乐基本上仍属民歌结构,在人民群众中还常把道情音乐与榆林小曲当做民歌来演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民歌中有一类曲调叫做时调,它是在人们休息、娱乐时唱的民歌小曲。时调往往经过了民间卖唱艺人的加工,因此其曲调的结构形式往往较规整匀称,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时调的流传时间非常悠久,许多时调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时调的流传范围也非常广泛,一首时调往往在全国各地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时调在流传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大同小异的变体。《茉莉花》就是一首在我国各地广泛传唱的一首时调小曲。  相似文献   

10.
乾隆时期的《万花小曲》现存两个版本,先有"京都本",后有"金陵本";所收小曲皆为俗曲,情歌多,生活歌少;女性歌多,男性歌少:一部分源于明代,一部分源于清初,适应于当时的市场需求而风靡南北,浓厚地影响了后世的小曲、曲艺、小戏等。  相似文献   

11.
乾隆时期的《万花小曲》现存两个版本,先有"京都本",后有"金陵本";所收小曲皆为俗曲,情歌多,生活歌少;女性歌多,男性歌少:一部分源于明代,一部分源于清初,适应于当时的市场需求而风靡南北,浓厚地影响了后世的小曲、曲艺、小戏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民歌时调中的商贾形象呈现出多样性.当时的民歌时调与小说、戏曲等文体也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既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明清民歌时调这种兴盛诗体的旺盛生命力,也展示了新兴经济力量与时尚诗体联姻中呈现的商贾形象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歌时调的影响。戏曲在故事题材的借用、演唱体制的引入、艺术表现手法的模仿、叙事技巧的借鉴等方面,都能看到民歌时调的影子,即使戏曲发展到明清传奇阶段,其演唱机制中,仍有许多深刻的民歌时调记忆。  相似文献   

14.
1928年,在刘半农指导下由青年学者常惠整理完成的《北京小曲百种》,保存了清末民初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百首民歌俗曲,语言学家罗常培并据以撰成《北京俗曲百种摘韵》.这些民歌俗曲,牌调众多,内容丰富,为研究北京民歌史、清末民初社会史以及不同区域间的民歌互动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是了解刘半农俗曲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5.
宁夏坐唱是宁夏的地方曲艺之一,于20世纪70年代末命名,以后一直活跃于区内外曲坛,获得了不少荣誉,引起了专家、学者及曲艺界的关注.但关于宁夏坐唱的形成却少有学者研究,一是宁夏坐唱命名较晚,这一曲种的研究刚刚起步.二是地方文献资料中少有这一曲种的记载,缺乏资料支持.由于曲种的形成不仅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与时代背景及曲艺自身的变迁、发展密切相关.将宁夏坐唱放在古代曲艺向近代曲艺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时调小曲、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对宁夏坐唱形成的作用与影响,勾勒宁夏坐唱的形成历程,同时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坐唱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历史考证、田野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梳理了明清俗曲曲牌[寄生草]的历史文献记载、考证了历史上与凤阳花鼓有关的[寄生草]、挖掘了当下凤阳民间艺人演唱曲目中的[寄生草]遗音。这些研究既可以证实明清俗曲曲牌[寄生草]传播的强大生命力,也反映了凤阳花鼓曲目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凤阳花鼓与明清俗曲的保护传承提供学理和依据。同时,以凤阳花鼓中的[寄生草]曲牌研究为起步,对淮河音乐文化中明清俗曲遗存研究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白雪遗音》是清朝华广生收集编纂的一部民歌集子。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民歌时调集》收录的《白雪遗音》时,发现其中某些《马头调》曲子有疏漏,主要有三方面:句读的错误;把的错误;韵脚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先从概念入手,论证了搜集、整理与研究清代"西调"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它的本真面目.接着,文章围绕着为继承与弘扬文学遗产、为明清俗曲乃至古代民歌研究选取典型、为相关学科建设纠偏拾遗、为当代俗曲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等四个方面,揭示了这一选题的重要意义.之后,从文献整理与文学论证两条线索,阐述了研究这一选题应当采用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五更”类民歌是依照古人对“五更”的传统划分而形成的一类时序体民歌。它始于南朝,经唐至五代,到明清时期都有记载。山西“五更”类民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广泛流传于全省各地,且称谓多样。它们在继承“五更”类民歌固有的定格联章的结构基础上,一方面沿袭明清俗曲“银纽丝”“叠断桥”“梳妆台”等曲牌之曲调形成新的风格;一方面融入了山西各地的曲词特点。  相似文献   

20.
[绣荷包]是清代以来遍及全国的时调小曲,各地产生了诸多变体形式。通过对腔段、腔调、节奏型和歌词等音乐本体的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研究,可推断传唱于巢湖地区的[绣荷包]是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卷12第38箫香主人小调谱第2首工尺谱所记“湖广调”[绣荷包]最为相似的变体,是迄今所见最能还原其原貌的活态传承的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