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的发展需要,全党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了更为明确的遵循、更为有效的武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形成的系列重大成果构成了科学体系的“四梁八柱”,深入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构成了科学体系的主线,“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构成了科学体系的精髓,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构成了科学体系思想鲜明、创新性强、逻辑严密、系统全面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是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则是全面系统总结这一规律的集大成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坚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武器,进一步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需要大力弘扬“六个坚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为新时代高质量建设“大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把握和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六个必须坚持”,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哲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坚持“两个结合”,强化了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根基、时代特征和文化基础。“六个坚持”的系统概括,凝结着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立场观点方法的精髓,是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最为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其中的哲学基础及其蕴含的哲学范式,即“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这一哲学范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具有本源性的原创性贡献。这种原创性贡献体现为六个层面:(1)习近平治国理政从根本上面对的是“哲学问题”,具有作出原创性哲学贡献的前提;(2)解决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需要以系统为基础作出战略谋划,由此便形成“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的哲学范式或哲学观;(3)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总体性的“辩证哲学”;(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蕴含的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要求确立新的“哲学思维”;(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系统为基战略辩证法蕴含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哲学理念”,它由物本逻辑走向民本逻辑。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导论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阐述,讲好导论对于讲好全课程起着开篇和奠基的作用。要全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一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认识学习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重要论断,体现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理念,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金钥匙”。结合经典文本,立足时代之需,对这个重要论断进行内涵把握,揭示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人民立场和本质观念,进而明确贯彻落实这个重要论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使命,为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供学理支撑,是对这个重要论断展开深入解析的意涵追求。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毫不动摇的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突出课堂教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只有实现课堂教育、新媒体和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强化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能使学生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运用这一伟大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新高度,为牢牢把握、赓续传承、自觉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上,应牢记“六个必须坚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立场、思想基点、本质要求、内生动力、科学思维和世界情怀,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征程上绽放时代光芒,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8,(1):37-42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要全面准确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特征、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从道路、理论、精神三个维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深化对习近平及其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成新时代历史任务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必须用这一科学理论引领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达到相关要求,需要在树立系统性、科学性和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实践、理论和思维三个维度进行改革创新,让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不断开拓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实践观点为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发展实践及新时代青年成长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实践观点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方法选择与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指导和遵循。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望远镜”“显微镜”和“金钥匙”。只有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有效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才能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  相似文献   

15.
奚晓丽 《上海教育》2023,(30):22-25
<正>培根铸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面向中小学生,探索开设主题活动、导学、导读课程。面向本专科生,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面向研究生,开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论课程、专题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的个论课程。“一校一特色”“一区一品牌”开设“中国系列”课程。  相似文献   

16.
张磊  江润滋 《文教资料》2020,(5):154-15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范畴内的重要任务,教育思路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当今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源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性和实践性。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鲜明主题、奋斗目标和发展理念为教育根本,更好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探寻习近平浙江足迹,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一把密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及其生动实践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典型。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使命来抓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其生动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将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贯彻始终,强调以筑牢文化育人根基和铸造优良师资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做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高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以“六个必须坚持”融入思政课教学,助推学生成长,不断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命题从阐释“提出问题”的矛盾思维、“问题存在和把握问题”的整体逻辑、在实践中主动“应对和破解问题”的精神特质三个方面,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脉传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进一步明晰问题思维和问题意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起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思维进一步分析“坚持问题导向”和“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的逻辑关联,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阐释“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务实求真基础上主动应对、引领时代的实践自觉的精神特质,是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三重维度,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总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立场,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立足基点,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态度,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宏大格局。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