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最重要的基础是“真实”,人皆知之,任何一本入门新闻教材都会提到。新闻必须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和新闻活动基本的原则,根本的要求,整个新闻事业大厦的基础,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5.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在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知道“真实”其实包括两层含义:真实的现象和真实的本质(为论述方便,我们把客观的真实现象表述为“真实”,把区别于表面的、事情的本质真实表述为“真相”)。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后果犹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假新闻增多,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一个全社会瞩目的问题,业界和学界尤其重视,多有探讨。但多数章仍然停留在“从事实到新闻”的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层次,强调的是新闻“再现”事件的“原貌”问题,并未深入到事实的内部联系、事实与新闻的深层次关系等方面。快速发展的新闻实践却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难题,迫切要求理论界予以回答:为什么“要素”齐全的报道还会引起人们怀疑?为什么记“真实”地反映了事实却被斥虚假?为什么人们总觉得一些新闻背后似乎掩盖了什么?笔认为,这是因为一些新闻没有在“表层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8.
党君 《新闻世界》2010,(4):32-33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9.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一词的定义很多,我国新闻界通常认可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姑且不论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显著的、接近的这些新闻价值要素,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事件)本身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失真,新闻报道也就像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但在谈到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时,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表象真实”;一个是“本质真实”。我国的新闻界对“本质真实”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12.
叶俊 《编辑之友》2016,(4):48-51
文章从概念上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由“元概念”和“延伸概念”构成的概念空间.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其次,新闻真实各层次概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新闻真实在“元概念”上的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两者相符或趋向一致”;在实现方式上,新闻真实是在“新闻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得以呈现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打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今,通篇捏造、捕风捉影的假新闻已很少敢露头,且一旦出现,便会受到全社会口诛笔伐。但大量以“真实”的面目出现的假(或半真半假)新闻却得到人们的宽容甚至默许。这种状况是危害新闻事业的慢性毒药,如听之任之,必将导致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14.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5.
杨保军 《新闻界》2020,(4):35-42,5
新闻真实始终是新闻实践中、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其中,理论上较难理解的、实践中较难实现的是新闻的整体真实。整体真实,既是一种新闻真实观,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方法论。新闻的整体真实,不是传统上所理解的关于目标报道领域全部事实的真实报道,而是新闻意义上的整体真实,宏观上是指新闻要呈现出目标报道领域新闻事实的整体图景,微观上是指具体新闻要反映具体新闻事实的整体面目。实现新闻的整体真实,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方法,需要客观、全面反映目标报道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需要新兴媒介环境中所有相关新闻传播主体间的有机互动,需要形成针对复杂新闻事实的过程性报道机制。自然,更需要国家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保障,需要社会创造实现新闻整体真实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和专家都纷纷著文,进行探讨。归纳起来,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2、“新闻事实真实的三个层次说”;3、“事实真实、总体真实和揭示事实本质”说。为了便于本文论述,先对这“三说”作番简单的回顾: “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说”,主要是在1984年以前。此说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现象真实”。新闻如实地报道了事物的现象,新闻就做到了真实。第二种观点主张“本质真实”。持此论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两个方面,抓住了…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是因为新闻真实的重要性,我国新闻学界和理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对新闻真实的追求。特别是在2007年,由于先后出现了影响恶劣的“纸馅包子”、“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虚假新闻,中国记协发出了要求新闻界“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新闻真实,采取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的通告,更是掀起了新闻界的“打假”高潮。  相似文献   

18.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9.
新新闻主义:另一种"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王凤 《青年记者》2007,(10):25-26
新新闻主义从产生到销声匿迹再到重生,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种融入了主观感受的报道方式是否违反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事实上,并不是“新新闻主义”不讲真实性原则,而是他们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既新闻又学的真实性原则。他们试图在传统新闻的真实与学的真实中开辟另一种真实,以更完美地反映事实真正的“真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杨保军 《新闻大学》2020,(1):40-52,126
有机真实,不是简单的新闻真实类型,而是在新兴媒介环境中观察分析新闻生产、新闻真实的一种新观念、新视野,它意味着真实观念的变革,更意味着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新闻真实实现的主体方式、媒介方式、符号方式、文本方式及其背后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有机真实的实质,是说新闻真实是在不同报道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呈现的真实,有机真实是在不同媒介方式、符号方式、文本方式有机互动中呈现的真实。就当下来说,尽管有机真实的实现有赖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信息的公开程度,有赖于职业新闻生产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也有赖于社会公众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群体参与新闻生产传播的热情与水平,但最要紧的是,专业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职业新闻工作者应该承担自身的应尽职责,在新兴媒介环境中重建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