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教学设计中 ,重视单元学法设计 ,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 ,对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作用。笔者在高中生物学的“新陈代谢”一章教学中重点设计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 :1 实验探索法立足于教学生“会学”的基本思路。实验探索法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索 (设计、操作 )→获得结论 (思维加工 )→测试反馈 (巩固练习 )。如“新陈代谢与酶”一小节教学过程为 :第一步 ,让学生明确探究课题 ;第二步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材料 ,指导学生设计酶的高效性、专一性 ,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四个实验方案 ,师生讨论修…  相似文献   

2.
删减两个实验项目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考点略有删减,删减部分主要集中在“实验、实习与研究性学习”部分。被删减的考点分别是:“制作 DNA双螺旋模型”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去年的考点为20个项目,而今年只有18个,分别是: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6.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10.植…  相似文献   

3.
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一节,讲述“新陈代谢与酶”时,用到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但我认为,课本上选用这个实验作为演示实验,不如选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为好,其理由如下。在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中,课本上设定其适宜温度为35℃。许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其适宜温度为35℃?的确,  相似文献   

4.
1教材内容及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新陈代谢与酶”一节主要讲述了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对于这两部分内容,教材在编写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酶的概念是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要介绍了200多年来科学家对酶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新科学成果,最后概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生物课本为配合《植物的新陈代谢》一节的教学,增加了三个学生实验。其中,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现象”都要用紫色洋葱做材料。由于季节地区的限制,有时紫色洋葱不易得到,班级多的学校开支也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新陈代谢与酶一节教学的实例 ,说明“探索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婕 《生物学教学》2007,32(12):31-33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教材开门见山,指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简要概括地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也有密切联系,它以第二章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结构基础,以本章中酶、ATP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为物质基础,同时更有利于理解矿质元素运输等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以及帮助理解高三教学中体温调节等问题。总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氧呼吸的内容,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49页“实验七 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中,其实验原理中有这样一句话:淀粉酶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不少老师和同学感到疑惑,觉得与酶具有专一性这一特点相违背,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淀粉酶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六节至第九节的教材内容 (以下称本单元 )进行简要分析 ,并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1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包括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内环境与稳态 ,生物的呼吸作用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 .1 编排体系上的调整 旧教材将呼吸作用列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的标题下 ,将能量代谢列在“动物的新陈代谢”的标题下 ,这种编排在逻辑上不够合理 ,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因为呼吸作用不只是高等植物的生理活动 ,能量代谢也不仅存在于动…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定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几种植物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探索与寻求适合于做酶特性的植物实验材料,便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2实验原理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只有被快速分解清除,生物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例如,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过剩  相似文献   

11.
1教学内容及分析"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作了铺垫。并且,本节提出的有关实验的知识对整个生物学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年级上册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中的第1节是“叶片与光合作用”。该节要求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了解并识别叶片的结构,理解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本节内容涵盖了7年级上册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叶片的结构,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节教学在整册科学课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1教材分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教材开门见山,指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简要概括地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也有密切联系,它以第二章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结构基础,以本章中酶、ATP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为物质基础,同时更有利于理解矿质元素运输等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以及帮助理解高三教学中体温调节等问题。总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本节…  相似文献   

14.
1教材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教学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酶的发现、概念和特性;第二课时进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本节前一部分所教授的知识为此次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实验通过探究温度和p H等因素对酶的活性的影响,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经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  相似文献   

15.
崔贞 《生物学教学》2003,28(7):26-27
有关“酶”的实验包括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和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不妨将其称为“酶系列实验”。酶系列实验既是验证性实验,又是探究性实验,首先它是对已经存在的定论的验证(如验证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其次在验证定论的同时,课本提供的一些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又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出更加完善、合理和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是一组很有探讨价值的实验内容。我们的学生在完成酶系列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与教师共同商讨之后,提出了如下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以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说明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资料、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渗透吸水”既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又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是很困难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改进渗透作用原理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理卫生》第七章《新陈代谢》一节,对于酶的知识叙述得较为平淡,而学生平日接触又少,故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十分抽象和难于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10组实验,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安排了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活动与以往旧教材中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同,不再是以实验来验证教材的知识内容,而是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发现细胞壁的全透性,这样可使学生很好地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