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成人之道,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来说,成性就是成人,人性的完善就是人的完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苟子提出了性恶论。孟苟两派的人性理论最终成为儒家人性善恶双重设计的理论基石。在儒家眼里,理想人格的标准有三层,分别是君子、豪杰、圣人。儒家非常注重实践,并且还把它总结成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操作程序。这一套程序实际上就是儒家对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性相近,习相远"隐涵人性善恶二重性的意识,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立论前提和基础。孔子儒家学说与其人性论之间蕴涵着人之可塑、当塑、需塑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生性善恶二重性的引证分析,说明孔子人性论及其建立的儒家学说具有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性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重要命题。儒法两家的政治哲学中,人性善恶是决定以何种方略管理国家社会,是为政以德还是依法治国的理论根据之一。从儒家先贤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性善与法家实证精神的人性恶鲜明对立,到荀子现实主义色彩的化性起伪、化恶为善理论,到董仲舒“天有阴阳,人有善恶”的“两性三品”人性论,人性善恶之辩,由对立到融合,互相兼容吸收,为确立我国古代儒法互补、德主刑辅的传统法制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性善论是儒学的重要观念。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古圣先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荀子性恶到董仲舒性三品,从朱子“性即理”到阳明“心即理”,儒家人性论的辩争,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性善与人性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人性论问题来说很重要,这反映了儒家先贤的思路架构。儒学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求善——一脉相传的仁义之道和关注内在道德性的生命学问。  相似文献   

5.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6.
人性理论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它构成伦理道德的理论起点.本文从儒家与基督教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界定出发,力图从中西伦理中心、道德教育依据、道德教育本质三个角度分析两种人性理论于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同预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非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教育评价进入新的改革阶段,在提高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同时,要加强教育评价的伦理研究。教育评价的专业化既包括基于评价技术、手段等能力的提升,也包括专业伦理的日益规范。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伦理包含教育评价本身的善恶和教育评价作为手段的善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基本伦理取向包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人性关怀;探索增值评价,凸显教育公平;多元主体参与,凸显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9.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善恶问题是伊斯兰伦理的基本问题。伊斯兰伦理以人性为逻辑起点,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阐明善恶观念,规范美德与恶行,以"天园火狱"、"末日审判"、"善恶报酬说"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与激励机制,从而达成去恶为善的伦理主旨。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可以通过对伊斯兰伦理关于善恶的探讨,发掘值得我们借鉴的伦理道德经验,增强我们的德育力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与眼界     
南岐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相似文献   

12.
谭虎 《家庭教育》2014,(5):46-46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倡导与奉行的处世之道和人生格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与瑰宝。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人应该宽恕待人,提倡“恕”,认为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执著与背叛:宋代女性意识之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女性意识之觉醒主要体现在她们对于女性作为"人"的本质需要的执著追求,具体说是对婚姻中爱情的追求,对封建伦理角色之外的女性个人价值的追求:即接受教育与进行文艺创造、关怀现实与参与社会活动等个人生存空间的努力开掘。这种追求是人性觉醒之表现,也是对礼教规范的传统女性角色之背叛。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可以论证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与当一气贯下,人性能够决定人应当如何生活,人性论能够为美德伦理奠基。  相似文献   

16.
于骄矜不恭不谦之学子中,有尚记古训“尊长前声要低,称尊长勿呼名”者乎?于轻佻不庄不敬之少年中,有尚记箴言“冠必正纽必结,步从容立端正”者乎?……于日新月异之信息时代中,于华词潮语之涤荡中,吾辈何敢忘文明古国之雅号?何敢忘礼仪之邦之美名?何敢忘:礼者,人之所需也?  相似文献   

17.
陈艳丽 《现代语文》2010,(3):122-123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现试从李碧华《青蛇》中的青蛇形象,管中窥豹探究人性的善恶论。  相似文献   

18.
回执     
博士先生: 初读汝信,实以为然,觉吾信之言过矣.然精读,以吾之愚见,汝言实有偏颇之处,不足为训也.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汝之所言,关乎人性、科学、生活之辩,安能失之以毫厘乎? 伯爵者,兼具人文、科学之心也.瘟病猖狂,彼以财物给民,日:人文之心有矣.至于科学,以资相助,得显微镜,故日:科学之心具矣.然观其二者,其实无共通之处欤?显微镜者,察微鉴毫,能观病菌,是以诊疾治病,解瘟病之患矣.况伯爵二者并行,兼顾济民与科学,故功成也.吾见汝,专顾科学,固然也.然火星者,与人文相较,则吾可言风马牛不相及也.汝岂能言临火星而缓饥荒乎?  相似文献   

19.
谭嗣同构建了以“以太”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人性论 ,认为 ,性为“以太之用” ,本无善恶。在“名”的条件下 ,应以人的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为“善” ,否定了儒家的先验的性善论。张扬人性 ,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并以“仁———通———平等”的伦理模式 ,冲决纲常名教的罗网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性思想的近代变革。发掘其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 ,仍有借鉴和启迪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