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古代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职业报人,留下姓名的很少,有事迹可考的更是难寻。然而从事近代报刊工作的第一位中国人梁发,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以追寻的事迹。梁发(1789—1855)原名亚发,别署学善居士,广东省高明县三洲区罗西乡(现为高明镇罗西管理区)西梁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梁发自幼纯朴聪颖,但因家贫不能入学,8岁起便参加农业劳动,11岁始入村塾,受“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早的所闻工作者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广东高明三洲古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1岁就学于私塾,15岁到广州谋生,初学制笔,继学雕版。1815年邀偕英国传教士米怜到马六甲从事印刷工作。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梁发先是担任刻印工作,继而协助撰稿,在该刊发表过不少宣传教义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发病逝于广州。 中国第一个女报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详),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1895年 11月,与叔父裘廷梁合作,在无锡创办了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人物.这些重大人物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往往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但问题还往往有它另外的一面:有很多很多小人物。却是这些重大人物的重大事件背后极为重要的“推手”。梁发就是其中的一位。千万别小瞧了梁发.他先后与林则徐、洪秀全、魏源、容闳、别、中山等很多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重大人物产生了偶然瓜葛.  相似文献   

4.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此报木刻竹纸印,线装,三十二开本,每册五页。所载以关于宗教之事为多,余为新闻及新知识。最初每期印五百册,后增至二千册。每逢粤省县试、府试及乡试时,由梁亚发携往考棚,与宗教书籍一同分送。余者借友人游历船舶之便,散布于南洋群岛华人聚居之区。观其《告帖》(意即广告)所出,盖完全免费之宣传品也。第一期刊于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七月。封面右引《论语》:“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左署“博爱者篡”。有序,述创办宗旨。文言夹以白话,意多难解,信为西人手笔。  相似文献   

5.
<正>梁发先生(1789—1855)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他虽出身寒门,但他的名字却常与主流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多次被推上时代的前列。曾经有英国人专门为他作了传记,其于1830年写的部分日记被英国博物馆及美国的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同时还建有依据他的名字建立的香港中华基督徒教会"梁发纪念礼拜堂"。梁发在担任报刊编辑工  相似文献   

6.
求知书屋     
马克思读书有“三字秘诀”:博(博览群书);记(折书角、画线、做记号以加强记忆);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记忆力)。毛泽东在校读书时坚持“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徐特立读书学习有“三法”:日积月累法;古今中外法;借书摘抄法。鲁迅说读书要有“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茅盾经常采用“三式”读书法:第一遍,鸟瞰式(求得初步印象);第二遍,精读式(品味作品妙处);第三  相似文献   

7.
刘越 《中国广播》2006,(11):67-67
《美食娱乐街》是陕西延安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1月开办的一档以介绍延安的饮食、饭店及娱乐场所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性栏目,每天17:00~18:00播出。《美食娱乐街》以介绍延安的美食、饭店及娱乐场所为主要内容。下设“嘉宾谈美食”、“精品推荐”、“主妇厨房”、“美食小贴士”、“风味也留香”等五个子栏目:“嘉宾谈美食”:每天请一位嘉宾做客直播室,介绍自己喜欢的饮食及其特色、地址,要求每天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期我们又邀请了五位“百佳”新闻工作者撰文,其中有三位编辑,两位评论员,他们分别谈了活跃编辑思想、如何组织报纸版面,如何当好周末版编辑,以及评论员的基本素质、评论员的成长环境等。这些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自述,都能给人启悟。  相似文献   

9.
从1851年到1864年,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太平大国运动。鸦片战争后,清廷为筹划“赔款”加强了搜括,出现革命是必然的;但洪秀全和他的伙伴们采取了拜上帝会的宗教形式,这却和基督教及梁发等人有关。基督教新教又称“抗议派”,是从罗马教会中分裂出来的。罗马教会有一套教阶制度,凡神父以上神职人员有“受自上帝”的神秘权力,是上帝与教徒之间的“中介”,强调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得自神授。1515年罗马教皇为敛财而发售赎罪券,引起了1517年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抗议派。这个运动首先自然有其世俗的经济、政治等基  相似文献   

10.
敏感与深度     
读了《著名乡镇企业家谈“猴”与“虎”》(见3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被那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论点所感染,久久咀嚼,回味犹存。当前全国大中型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改革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镇企业怎么办?其厂长、经理都在想些什么?记者采访了浙江省几位著名的乡镇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倪玉 《军事记者》2003,(4):63-63
“千言决不重说,千篇决不一律”,这是一位普通记者成才后谈的体会。品味着这铿锵有力的言语,笔者在情不自禁为这“两不”叫好的同时,也想问问我们身边的作者:“两不”你敢吗?  相似文献   

12.
我国首届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评选揭晓。解放军报社的江志顺,是9位获奖者之一。他有何能耐,在全国摄影记者高手如林的竞争中独执牛耳? 授奖大会举行前夕,我去他家登门造访。“没有解放军报,就没有我江志顺”“他是个怪人。”他的爱人启淑梅这样称他。他不抽烟,不喝酒,不会跳舞,不会玩麻将……他的兴趣全在摄影上。你同他交谈,他总是谈照片,谈刊物。  相似文献   

13.
“苦口婆心”形容好心好意地再三恳切劝导.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十六回:“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例如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我和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点钟.”梁实秋《雅合小品·偏方》:“又有一位熟识的朋友……听说我患糖尿病,便苦口婆心地劝我煎玉蜀黍须,代茶饮,七七四十九天,就会霍然而愈.”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中外古今的文学巨匠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人,尽可能少写废话,要写得短,写得深,写得精.”  相似文献   

14.
把“鼓点”敲在“人”字上──关于新闻事业建设的几点思考刘大成新闻事业现状问题,近些年理论界少有人谈,纵有谈者也往往只谈物、不谈人,只谈“地力”肥瘦,不谈“种子”优劣。以至于一提“事业建设”,人们关注的总是本行业的坛坛罐罐、家什器具,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相似文献   

15.
张冠李戴报道,作为报纸差错之一,并不鲜见。今略举数例:例一:某报去年8月16日二版刊登(全区各县市委书记谈计划生育工作》一稿,文中将“陈定国(中共浠水县委书记)”写为“陈定国(中共荚山县委书记)”。这是在县名报道上的张冠李戴。例二:某报5月8日一版发出两张照片。一张照片的面面是:两位礼仪小姐身着绶带,站在建安餐馆门  相似文献   

16.
审修文稿时,规范、标准地批注数字和符号,保证及时而准确地提供信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每一个科技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编辑工作中常遇到的数字、单位及词头符号的问题,试谈批注的一般规则,也可算是整理归纳贯彻国家标准的点滴体会。一、数字的批注规则 1.阿拉伯数值的用法规定 (1)科技期刊文稿中的数值一般采用阿拉伯数字。一位数值的整数,在某些情况下,可按习惯用中文书写,如“每类样品任选一个”、“重复三次”。但带有计量单位时,必须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v,5s,8ml等。 (2)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科学实验中所列出的数值,应反映出测定的精确度。如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三位数值,应为“1.265,2.580,5.000”,不应写成“1.265,2.58,5”。 (3)超过四位数字的空格问题(GB中已取消用“,”  相似文献   

17.
因为工作需要,翻阅了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五年十月上海《申报》的副刊《自由谈》。它使我肃然起敬,感慨良多。这个时期的《自由谈》,是经过改革,先后由黎烈文先生和张梓生先生主编的。黎张二位先生既不是共产党人,也不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而只是一般的进步文化人。但是,在那个年代,在蒋介石政权把中国社会“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条件下,竟能利用《自由谈》这个舆论阵  相似文献   

18.
“走转改”活动刚刚开始时,笔者检点手中条口,发现监狱是连笔者都感到“神秘”的地方,读者们肯定对狱警的一天感兴趣,于是联系了江苏某监狱。开始体验前,采访单位照例安排了座谈会,会上表现拘谨的狱警们,让笔者隐隐担心采访是否真能成稿。直到晚上,真正在重刑犯监区与3位狱警一起开始值夜班,和重刑犯仅一墙之隔后,他们才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谈自己一值班就36小时不能联系外界的担心,谈不能照顾孩子和家人的愧疚,谈改造犯人的困难,谈狱警最重要的识别特征——值班熬夜带来的“眼袋”……这些让笔者感到,只有真正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才能了解到他们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孙继海求饶     
孙继海最新告诫;国内媒体——稍安勿躁。 几天前,孙继海与李铁这两位征战英超的中国球员巧合地同时被所在曼城队与埃弗顿队“弃用”,孙休战一场半,李则连续两场坐冷板凳;尔后二从又同时在“中国德比战”(埃弗顿主场斗曼城)中首发亮相,并打满全场。 “中国德比战”以平局收场后,双方教练赛后谈,曼城队主帅基冈满怀激情地说:  相似文献   

20.
陈力丹 《新闻界》2002,(5):10-11
江泽民同志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四个“大力加强”、二十字的“职责”等等重要思想。我这里只是就他提出的一些“大力加强”,以及“五点要求”中关于学风、双百方针的有关论述,结合新闻学的实际谈一些感想。这个讲话直接谈到需要加强研究的学科有十三个,新闻学列于其中,排第八位。这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首次将新闻学提到这样的高度,与文、史、经、哲等传统大学科并列。这里是把新闻学作为“学”来谈论,而不是作为“新闻工作”来谈论,与往常宣传部门所谈的对象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