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骋 《新闻记者》2008,(5):39-42
《新闻记者》今年第1期刊登了由京沪两地媒体与法律界人士共同起草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的普遍关注。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的诉讼。近年来成了全社会目光聚焦的热点之一。当前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时,涉及侵害名誉权纠纷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工作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发挥喉舌作用,参与社会活动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人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名誉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日趋激烈。据统计。全国法院关于名誉权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7年比1993年多受理了1514件,四年间总共上升了48.25%。虽然尚无涉及新闻单位的名誉权案件的单独统计,但近几年,关于状告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侵害  相似文献   

3.
臧东娥 《新闻传播》2004,(12):56-57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闻事业的自身成熟壮大,舆论监督将更加有力,因而,正确把握舆论监督,避免新闻侵权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侵权即是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对他人作了过失报道,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权的行为。人格权是最易受伤害的,人格权包括人格尊严、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信用权等等。  相似文献   

5.
韦俊虹 《新闻界》2006,(3):102-103
近年来,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发展的同时,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频频发生,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得到极大关注。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而言,尚缺乏国家法律的有力支持和规制。而名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立法、司法实践上,都已很成熟。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不平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名誉权纠纷案件日渐增多,原告一方依据保护名誉权的法律规定起诉,被告一方往往依正当的舆论监督来反驳。那么法律规定的个人和社会所必须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与对公民、法人名誉权的保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呢?我认为,并无这种冲突。从大量的审判实践看,一些人违反新闻规律,法制观念又淡薄,滥用新闻批评权利,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是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另有一种情况则是被批评者抓住舆论批评的个别细节滥用起诉权利,意图逃避正当的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7.
陈军  朱海燕 《新闻世界》2009,(10):16-17
伴随着传媒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新闻侵权案件呈现出多发态势。作者通过对众多案例的研究发现,新闻侵权案件中,涉及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媒体败诉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占了其中绝大多数,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新闻侵害名誉权在新闻侵权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论著,大多把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相提并论的。其实,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的名誉权固然有很多共性,但是两者也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相异之处,本文拟专门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丽 《新闻世界》2009,(12):35-36
伴随传媒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新闻侵权案件也呈现出多发态势。作者通过对众多新闻侵权案例的研究发现,新闻侵权案件中,涉及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媒体败诉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占多数。由此,文章列举了法制节目中最常见的三种侵权类型和法律性质,并提出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律自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监督报道的增多,新闻媒体被官司缠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新闻法规案例中,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非常普遍。本文以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为例,依据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时避免新闻官司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一直为业界所关注。本文对一些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如何规避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消息来源”与名誉侵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一般是指新闻报道因使用侮辱、诽谤性语言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或因揭人隐私而侵害他人名誉权。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案件,最常见的是“消息来源”有误,作者及媒体因把关不严而涉讼。 目前,我国在处理新闻侵权案件时,多援引《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和1998年公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魏永征 《新闻界》2000,(1):27-29
早在十余年前“新闻官司”出现之初,最高法院院长就提出了审理“新闻官司”既要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相互冲突的权利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但是人们发现,这种平衡并不是双方平均对待,而是要有所倾斜,就是要向舆论监督倾斜。在新闻学界和法学界,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些理由:舆论监督体现的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宪法关系,名誉权体现的是民法关系,宪法优于民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应当放弃自身某些权益,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抗御侵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汪伟 《今传媒》2005,(4):24-25
随着我国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企业法人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被控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案件也呈增多趋势。这些案件背后体现出的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和企业法人名誉权的冲突。如何从深层次化解矛盾,从法律层面保护正当的舆论监督不受恶意干扰等问题已成为新闻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已经承认自然人可以作为“公众人物”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身权利却得不到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维权的研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我们回顾建国以来我国舆论监督及舆论监督维权的历史,对当前舆论监督及侵害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现象进行分析,为舆论监督如何维权提出建议,以促进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07年3月报道了河北省晋州市海龙棉织厂生产“毒毛巾”事件,后经相关部门检验,该厂毛巾虽然不合格。但并未含禁止使用的强致癌物质。海龙棉织厂随后对央视提出侵害名誉权控告,并要求央视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近日,北京市一中院终审驳回海龙棉织厂的侵害控告。北京市一中院在判决中认为: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获得客观社会评价的权利,与此同时,法律亦保护媒体的正当舆论监督权利。毛巾安全问题涉及公众利益,作为生产毛巾的企业,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  相似文献   

18.
《新闻前哨》2005,(11):45-4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据最近由中国记协与中国法官协会联办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研讨会透露,目前在名誉权案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案约占20%。众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1):51-57
本文围绕360公司诉"每经"名誉侵权案中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分别对侵权报道的损害分析与认定、法人名誉权案中的赔偿法律依据、惩罚性损害赔偿在新闻官司中的运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案中商誉损害数额确定难度大的情形,提出此类案件中可有条件地运用惩罚性损害赔偿机制,并需以确定补偿性损害赔偿金额为前提,明确合适比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360公司诉"每经"案中的高额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将给予媒体一个重要的启示:严格遵守法律、恪守职业规范,以便更好地行使其舆论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今年第1期刊登了由京沪两地媒体与法律界人士共同起草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新的司法解释建议稿>,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