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地域成熟期,以当时主流强国为标志的地域武术版块组成了瑰丽多姿的中国武术体系,使得中国武术既包含中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殊性,又呈现民族整体系统的文化同一性。剑器和弓弩代表的春秋战国武器制作水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吴越宝剑与秦弓工艺反映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深蕴的武术工匠精神折射出中华文化内敛雄浑的核心竞争力。百家争鸣融汇中国武术的德性文化内涵,赋予中国武术鲜明的武德文化标志。诸子养生思想涵化了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特色,提升了中国武术德性文化特质,构建出极具生命科学图景的身体文化修炼系统,确立了中国武术恢宏的文化自信气度与厚重的文化自信根基。春秋战国出现的"武侠"群体与"江湖"概念对于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凡此种种皆显示出春秋战国的突出武术史地位,也蕴含当代中华复兴进程的武术发展启迪。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抗击倭寇入侵的历史上,曾出现一名少数民族女英雄,我们称之为"瓦氏夫人"。她带领广西田州壮族 兵,以及由湘西苗、瑶各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朝廷的征调下,开赴了抗击倭寇的前线。她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土 兵6800人奔赴抗倭第一线,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 人。同时她也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武术的一些表现形式、技击原理和兵法战术思想带入了中原地区,并融入到以戚继光、俞大 猷等抗倭名将率领的明朝军队中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得明朝军旅武术和战斗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影响了 中原传统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推广范式进行系统研究,并站在大众推广的角度发现当今武术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存在的问题。物质层面:套路与散打的竞技化分离发展使得"中国式技击"无法突显,精神层面:内在文化的过于繁杂与抽象阻碍了较为直观的精神训诫与引导的推出,并致使其精神与技术失衡。同时指出中国武术在大众推广中需要有两个"简化",即物质层面的技法"简化"与精神层面的文化"简化"。通过两个"简化"营造出大众容易理解并接受的推广范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有着文化上的"血脉亲缘",且两者的历史进程也极其类似。但是,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相比,在当下的发展却不尽如意。为借鉴日本武道的发展经验以及消除中国武术的"大国情怀",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访谈专家学者的基础上,选取两者的差异为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发展理念的差异;表现形式的差异;精神诉求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推广形式的差异;所推崇对象的差异;对短兵器热衷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差异性的表现,不难看出两者共性中的个性,可以说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相比,已经貌似而实不同。  相似文献   

5.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抗击倭寇实战的经验总结。他将武术应用于练兵,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术攻防思想。文章从“十八卷本”《纪效新书》中分析训练效果、兵器使用与布阵安排体现的武术攻防意识。攻防是中国武术技击的核心,研究攻防意识对于中国武术技术传承与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短兵运动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新型体育项目,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短兵运动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术短兵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鲜明的技击性、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格、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等方面;武术短兵运动的作用主要在于健体防身、培养品德、竞技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在青岛重燃战火,又一次让广大武术爱好者以及关注中国武术的仁人志士对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倍感期待。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是否能在武术赛事产业发展道路上为体育赛事产业起到表率作用,是否能真正为我国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武术赛事产业竖起一个标杆,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而探讨中国武术赛事产业发展的文化意义,对武术赛事产业的未来发展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多次调查基层公安单位以及基层森林公安单位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基层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森林公安民警的执法环境,提出了建立公安院校"短兵"技术体系模式的设想,这对公安院校"短兵"教学训练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民警执法战斗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构建技术体系模式的指导思想;"短兵"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技术的判定、评价指标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伪武术大师"现象是在我国武术行业走向市场化与传统武术现代转化交织中出现的一种反科学、反常识的乱象。这种乱象将具有民族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武术带入谋取名利与网络恶搞的娱乐狂欢之中,不仅未能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播,反而将其污名化,误导了民众的武术认知,严重损害了中国武术形象。抵制"伪武术大师"现象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规范武术管理制度,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推动传统武术实现新的发展。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保持审慎严肃的态度,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助推新时代社会事业繁荣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吉远 《体育学刊》2012,(1):114-119
明代壮族粤右"狼兵"因被朝廷征调,远赴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抗倭,与中原武术、军事及医药进行了多方位的交流。瓦氏夫人及狼兵的这次万里赴难,给明代民间武术增添了色彩,瓦氏夫人双刀法得以流入中原武术百花园,充实了明代的武术体系,促进了壮族武术文化与中原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瓦氏夫人及其狼兵将壮族独特的金疮药"三七"留给了江浙人民,为中国医药文化留下了又一宝贵的财富;戚继光无论在创立"鸳鸯阵"、练兵,还是其军事思想,都从瓦氏"岑氏兵法"及狼兵那里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二者有着一脉相承的师法渊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武术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至今广为传播的是以套路、搏斗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的武术。中华武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太极图的阴阳看似简单,实际是包罗万有的一种标志,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中国的武术前辈们经过终年累月的实践、研究创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独具个人魅力的武术套路。  相似文献   

12.
杜杰 《体育科研》2020,(6):44-51
中日武技发展,离不开武术组织的保障。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日本武道组织机构深入研究,认为:(1)日本武道组织属于实体的民间组织,受日本文部科学省监管;(2)日本武道组织与日本体育组织两者是平级关系,独立法人互有交叉;(3)日本武道组织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民间组织;(4)日本武道组织是单项目实体组织、多项目联盟组织;(5)日本武道成立了全国都道府县立武道馆协议会,专门负责联络全国武道场馆,奠定了武道发展的根据地;(6)日本武道成立了日本古武术协议会,专门负责制定、筛选、联络日本民间各古武术流派。基于结论提出建议:(1)中国武术机构需要分类管理,设置相应的单项管理组织;(2)设立专门的传统武术管理组织与学术研究组织,对传统武术拳种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3)提升中国武术总组织的地位;(4)重视具有中国武术文化特点的武术场馆建设,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5)切实推进武术协会实体化工作;(6)注重中国武术民间组织自下而上的“生长”规律,制定相应政策,创造适应民间组织生长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动因。在抗日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国粹武术在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经历了军阀割据、政治动荡、政府变迁、不同思潮的激烈交锋以及连年战火的三十八年,此间中华传统武术被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凡事萧条的当时表现了勃勃的生机。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民国时期武术成为学校体育课重要内容,武术组织,中华传统武术动作与西方"兵式体操"相结合,武术比赛的嬗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日本学校武道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梳理,得出体系化的日本武道各项是日本学校武道发展的基础等结论,并基于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学校武术需要基于武术拳种形成完善的学校武术体系;(2)中国学校武术需要形成适应学校教育的教材、教法;(3)中国学校武术发展要重视学校武术类场馆建设;(4)中国学校武术协会(俱乐部)活动是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高校武术人才选拔的基础;(5)中国武术在学科建设方面走在了日本武道之前,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主要采用历史资料考察的方法,探讨明代中日武术文化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本国武道的影响。研究认为:明代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兴盛时期,武术的相互渗透,有效促进了各自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法对中国刀法有一定影响,而中国武术对日本空手道和柔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是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军事的需要为武术发展提供了最大驱动力,武举制的推行和武学的建立为武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日本刀法的传入促进了中日武技之间的交流。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术也在这一时期最终完成了它的平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等方法,以台湾日据五十年中宋江阵的移转轨迹为逻辑起点,探究这种乡土武术的历史演进及其功能形构。研究认:在台湾日据初期,宋江阵的主要社会功能被用于抵御日本的入侵,展示中华武术的技击本质和尚武抗争精神。在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宋江阵主要出现在庙会、余庆等场域之中,在保留其宗教仪式"保驾护航"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种神人共娱的精神工具;在日本人观赏的场域中,宋江阵武术展演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示与象征。在日本推行的皇民化运动中,宋江阵成为牺牲工具,只能暗中习练和操演,成为台湾乡土民众的一种精神抗争力量。在日据五十年的历史演进中,可洞悉宋江阵始终是被选择的工具,并伴随社会的需求而移转,从中也可窥探台湾日据社会之变革,以及由此而型塑的乡土民众的历史心性迁移。  相似文献   

19.
禹伐三苗之战对武当山武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运用历史文献资料、文物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武术产生的原因对武当山下丹水之浦禹伐三苗之战对武当山武术活动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禹伐三苗之战促使了武当山武术器械和技击技能的发展;部落宗教祭祀活动的武舞“干戚舞”在促进武术的发展、普及的同时,更标志着武当山武术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李磊  赵文龙 《体育学刊》2012,(2):128-131
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广东武术的诸多拳种,在吸收少林武术的某些特征以后,进而发展成南拳精品;广东诸多武林豪杰,大多和南北少林寺有不同程度的师承关系;广东诸多武术组织,大多以少林武术精神标榜。更由于少林寺禅宗和广东的南禅宗具有一脉传承关系,佛家拳在广东佛教发达地区也比较流行。总的来看,广东武术和少林武术具有诸多共同点,把广东武术称之为南少林武术也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