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写身边事     
想当初,我学写新闻,一连奋斗了两个春秋,也没有收到一张采用通知单。妻子心疼我的身体,但我执意要继续写下去。妻便说:“你实在要写,就写写朱工吧”。我一想觉得有道理,干麻不写写身边的事呢?经过两天的采访,一篇通讯终于写成了。投到《中国电力报》,想不到十几天后就被采用了,我高兴万分。打那以后,我的笔更勤了,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见报,体裁有消息,通讯、教文、诗歌,偶尔还搞一两篇小评论。里面说的事,大都是身边发生的。前年春天,我去参加一个能源  相似文献   

2.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一些老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作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抓住事件的核心,分清各个事实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语选准了事实就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事实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我采写过不少人物,但当我几次提笔想写写您时.最终又放下了笔,因为谁叫您是我爸爸呢。然而一看到您,我就有一种负疚感,似乎不写写您就是一种失职,于是我又重新拿起了笔……今年54岁的您,原先一直担任中学行政领导和教育工作。1986年,当您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小镇担任教育组工会主席后,接触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多了,于是便产生了要把身边这些典型人和事宣传出去的念  相似文献   

5.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6.
平时遇到相识的领导或同事,寒暄过后,他们总忘不了问我:“最近上稿了吗?”我有些难为情,嗫嚅着说:“没……没有呢。”看出我的窘态,他们便安慰说:“别泄气,继续努力。”语气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而我听后,如蒙大赦般的逃离,心里更是充满了愧疚,好像我不上稿,便是很对不起他们似的。 因为爱好写作,业余的时间喜欢写写画画。以笔为犁的日子里,并非充满了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6,(6):72-72
当本期新闻函授学习步入正轨,学员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开始拿起笔进入采写实践的时候,许多学员的心头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困扰:没东西可写。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学员们急切的问询:我本来就生活在基层,可为什么老是没东西可写?从理论上讲,“没得写”的原因,往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而从实践上来看,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一个老通讯员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而初学写作的函授学员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检查一下,找找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否有个“审美疲劳”问题?经…  相似文献   

8.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9.
新闻贵导语。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具有一定经验的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 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在10多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你从事件现场、当事人、旁观者或其他知情人那里,获得了关于此新闻事件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本质的、现象的一大堆素材,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古脑地都装进导语里,最多只能选其最有价值的一二。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导语从选择事实上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0.
问:我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写的一本书《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唱出自己的风格来》,请你谈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 答:我也看过这本书,从唱出风格到写出风格,隔行不隔理,有同感。做一个新闻记者,手中的这支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报社有几十、几百名记者,如果每个人都善做一样“风味名菜”,版面上就会是丰盛的“宴会”。所以说,当记者要培养自己的风格。问: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呢? 答:我看有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11.
感谢老师新野县施庵乡彭兴才我是1906年初才试着搞点新闻报道的。当时,我对新闻写作一窍不通,全凭着一股于热情,不间断地采写了几十篇稿件,可篇篇如石沉大海。正苦恼时,乡宣传委员王梅莲来到我家,她看了我的一些底稿说:“你对新闻写作的知识还欠缺。”我没好气地说:“你让我去进修吧?在这乡旮旯里你哪能给我找位老师?”王梅莲说:“如果你真有志气搞新闻写作,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位老师。”说着,她掏出了一本《新闻爱好者》杂志。说实话,当时我对这位“老师”还不太热情,谁知当我看了几页  相似文献   

12.
我是医院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平时要给新闻媒体写写通讯报道,每年总有几十篇文章见报。同事们问我:“你怎么天天都有写的呢?”是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动笔的呢?我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 一、换个角度有新意 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认真思考一下,从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种新闻,关键是要多琢磨、多分析。1996年上半年,《襄樊晚报》刊登了我的一篇“车祸猛于虎,医院救人急——医务人员呼吁:市民要掌握自救互救常识”的文稿。不少熟人见了我就说:“你可真细心”,编辑也说我:“新闻嗅觉灵敏”。这是一篇小稿,但它的产生却使我悟出了文稿以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骨笛、礼乐、乐府、舆服、蕤宾等名词和概念,曾令我头疼,可以说我从中学到大学的古代音乐史学习是“一笔糊涂账”,为什么呢?因为书本里并没有对“古代音乐史”的专业词条,进行详细深入的解释和定义,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以参考,理解上的偏差最终造成了我学成了“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4.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5.
“学习,永远不晚”这句话,是我去《解放军报》学习前,丈夫送我上车时对我说的。从此,我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并时时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今年9月初,我欣喜地得到一次去解放军报社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已28岁、有丈夫、有儿子、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我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一年前,当丈夫还在浙北的一个小岛飞行场站工作时,我常在工作之余,夜晚孩子入睡之后,拿起笔写写划划以消除空闲时光的寂寞,偶尔间也有几篇小稿在《人民前线》、《解放军报》变成了铅字,原先的随意写划意也渐渐转变成一份不可缺少的热爱。今…  相似文献   

16.
身在基层,生活是丰富多采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是与非,时时在我脑际盘旋,激起我拿起手中的笔去直面人生。我也因此被省内外十多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写写小新闻、通讯,  相似文献   

17.
文学书简     
二十二……不要迷信天才。写东西前,不必先自问:“我有没有创作的才能?”既然你有相当的生活积累,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写作的冲动,那就开笔写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我说,每个正常的人脑子里都有文学细胞,只要条件许可,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都可能写出文学作品。文学大师们可能有天才。但他们总不承认。鲁迅就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列·托尔斯泰也说:“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九分勤奋。”  相似文献   

18.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9.
休刊莫随意     
“五一”期间,几位热心的读者和通讯员给我打电话,说怎么又没有看到某报。我说可能是节假日休刊了吧。读者不解,说我们花钱订了报,报社怎么可以短“斤”少“两”、随便休刊呢?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业余通讯员出路何在?这是同行聚在一起常谈的话题之一。不少通讯员为此苦恼,有的甚至弃笔不干。我也是一位农村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整整五个年头,也有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可是经过磨炼,我的体会是:热爱、恒心、勤奋是当好一个通讯员的关键。首先是热爱新闻写作,有一位通讯员对我说:不知怎的和唱戏的一样,二胡一响,噪子就痒了,咱这爱写的人,闲了没事,总想写写划划。他说的是大实话,我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