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价值的深刻变化,德育目标的探索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学校道德教育应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我教育: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介绍学界部分学者对德育范畴自我教育的界定,强调了德育领域中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和智育范畴自我教育的区别出发,提出了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的自我取向、教育内容的自我选择、教育方法的自我践履、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教育效果的自我评价等五个具体特征;从道德的本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等角度论证自我教育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归宿;最后提出了如何在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走向自我教育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4.
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精髓出发,结合时代性的道德教育要求,强调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是包含道德认识、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的一系列的完整德育过程,并将其作为终其一生的人生教育。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6.
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划清学科对象范围对德育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德育论研究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论证了心理教育不属于德育学科对象;同时强调了本应给予重视但容易被忽视的德育论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即对间接道德教育的研究,对学校教育中大量存在的反道德、反教育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培植一种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依托底线思维的方法,适时调整高校德育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行动策略,以形成基于共同德育愿景的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教育合力,提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但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往往出现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以理想教育代替道德,以道德教育代替德育的偏向,为克服这些偏向,需对我国德育进行系统构建:一是通过设置专门课程进行德育教育;二是通过日常的仪式,规范,制度等进行常规教育;三是通过其它非德育课程进行德育教育;四是通过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途径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维 《培训与研究》2001,18(5):111-113
一个国家的公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关系到该国的前途和命运,它也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潜力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惑的过程,道德就是履行责任,不论道德教育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实际上就是责任教育,培养责任意识是其根本所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应以"主体--发展性"的德育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道德教育的两种实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清代道德教育采取了官方道德教育和民间道德教育两种实施方式。前者并非限于精英教育,还包括大众教育,其责任主体是官学中的官员、教师和乡约;后者的主要责任主体并不一定是传统观念所要求的父家长,而是根据贤者和长者两条原则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上的密切接触程度来具体确定的。它们虽然在其侧重点、出发点、道德教育原则、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灌输清朝统治思想,塑造清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维持清朝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首部《德育原理》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胡守棻教授主编,是全国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代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德育学界的理论水平。如果说它奠定了此后数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的基本框架,那么,这个理论框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刘佛年先生主编的《教育学》(讨论稿)中的思想教育论,还可追溯到1957年胡守棻先生基于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和新中国学校教育实践构建的道德教育论。可以说,新中国德育理论走过了一条从"道德教育论"到"思想教育论"再到"德育原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According to a widespread vie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of education is the nurturing of common sense. In this article I turn to Gilles Deleuze’s concept of sense to develop a contrary view of education—one that views education as a radical challenge to common sense. The discussion will centre on the relation of sense and common sense to thinking. Although adherents of common sense refer to it as the basis of all thought and appeal to critical thinking as instrumental in eliminating its occasional errors, I shall argue, following Deleuze, that common sense education in fact thwarts thinking, while only education which revolves around making sense may provoke thinking that goes beyond the self-evident. I demonstrate how making sense can become an educational encounter that breaks hierarchies and generates think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thinker’s knowledge and place in the sociopolitical order. The present article attempts, therefore, to put some sense into Deleuzian education for thinking, and thereby shed new light on its radical-political, counter-commonsensical power.  相似文献   

15.
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其“实效性”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道德不仅不适应价值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需要,而且也严重忽视了发展中的个体所应有的利益要求,使道德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适然”道德。  相似文献   

16.
长时间来,西方罪感文化承接道德自律意义,东方耻感文化则被视为他律。论文尝试消弭此一刻板印象。而自伦敦学派以降,自主性也成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文首先检视伦敦学派对自主性的提出及近年所受的批评,企图说明理性自主观,无须放弃,但须吸纳情感、意志、认同等元素,重构后的自主概念,将更易于与耻感接轨。接着从人类学者雷德菲德大小传统之概念架构,分别从代表大传统的儒家典籍中,诠释耻感在其中扮演自律的积极意义;小传统中,面子(脸)文化,也同步加以反思。论文也从两位西方学者对羞耻的分析,即威廉斯发掘前苏格拉底的希腊传统,以及舍勒对抗来自弗洛伊德泛性的释放本能欲望说,重温耻感在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论文暂时的结论是无论东西方,耻感或面子文化,容或有他律道德的负面意义,但其所设定的外在他人等,若经转化,将能修正西方理性自主近年受到之批评,同时能发掘出道德自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良心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是在履行教育职责时体现的高度责任感及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本文从教育良心的涵义以及它所蕴含的仁爱心、责任心和公正心三层内在价值维度,对教育良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初步的也是基础性的探讨,以求推动教育本身的道德反省与自律.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借鉴先秦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和观点,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将有所启示.其人性可塑、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启示大学生德育也要从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出发,即实行人性教育;其高扬生命意识,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态度,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其所强调的"谦恭礼让"、"宽以待人"的观念对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借鉴其内外皆修的德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est in moral education has focused largely o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or on nurturing moral qualities and virtues or on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but little, comparatively speaking, has been written about education itself as essentially a moral practice. Failure, in this respect, has damaging results. First,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goes adrift from its moral roots — and serves particular ends such as economic well-being or citizenship as conceived by those in power. Secondly, the programmes of moral or personal and social education are isolated from the mo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make sense. These issues are addressed in the lecture.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感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