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十年来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技术、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政策、教师教育一体化等热点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跨界研究缺乏,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性不广,教师教育模式普适性不强;教师教育政策不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任重道远。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发展,应加强跨界合作研究,拓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体系;实现教师教育宏观引领,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对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未来走向具有关键性、根本性的意义。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坚持优先发展教师教育的战略地位,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基石;坚持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政策的体制基础;坚持教师教育的免费性,是教师教育政策的核心;坚持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有限干预与规范,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关键;坚持师范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教师教育政策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包括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教育课程认定制度、教师学历教育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职业待遇不高、教师教育实践匮乏、教师教育标准陈旧等。因此,应创新教师教育制度,推进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标准的动态平衡,并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标准,定期开展教师资格认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给侧背景下,教师教育面临教师教育难以适应教育新发展、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教育机构培训质量欠缺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教师教育集中供给侧制度和结构两方面改革,创新协同式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和实施教师教育回流制度进行教师教育供给侧制度性改革,全面实施教师教育全程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计划与实际需求相适应两方面进行教师教育结构性改革,共同促进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大学化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介绍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一般理解,包括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概念、沿革以及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角色;分析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政策变革模式;并讨论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如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专业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18,(6):25-30
融合教育的发展要求形成新的教师角色。融合教育教师是融合教育环境的创设者、课程设计者、教学实施者、沟通合作的组织者以及研究型学习者。社会文化是为融合教育教师角色"塑型"的土壤,教师教育是融合教育教师"闻道"的途径,实践与反思为融合教育教师角色"注魂"。融合教育教师是"人本型"教师、"专业型"教师、"实践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要创新教师教育,就要从教师教育重要性、教师教育内涵、合格教师的学历要求、教师合格标准、教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创新教师教育观念,增强搞好教师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就要从教师教育体制、教师培养和培训体制、教师培训机制等方面创新教师教育体制和机制,建设规模宏大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要从教师在职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方便广大教师继续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8.
从安徽省近现代教师教育(师范教育)重要活动的文献资料入手,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大致划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世纪之交时期几个阶段。主要经验在于:学习需求是教师教育的内在动力,保障机制是教师教育的外部条件。为未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提供有益启示:正确把握好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地方教师教育与省外教师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林 《当代教师教育》2019,12(1):66-72,85
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是在大学化教师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教师教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本文基于对学科、学科专业、教师教育学科、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等概念的辨析,明确了教师教育学科内部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结合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中学科知识体系尚未明确、学科专业建制尚未完备、学科专业与教师培养未有效衔接等现实问题和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方向,以期对未来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受教育需要是教师教育发起和变革的逻辑原点,是链接教育生活与教师教育改革活动的纽带。在当代,受日益复杂化的教育生活所驱使,教师受教育需要日益分化、深化,推动着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发现、关怀、满足、提升教师的受教育需要,走精细化教师教育改革之路,是当代教师教育的使命所系。  相似文献   

11.
师专升本院校坚守教师教育,应以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学院、建设教师教育的专业队伍、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等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素质教师人才,为教师教育这一优势和特色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21,(6):100-104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具有内在一致性,立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亟需更新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评价方法、健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理念与质量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大学化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介绍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理念;分析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质量观念;并探讨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中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确立教师教育认证制度、变革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是否能良好地发展。教师教育是师范生教育、教师岗前培训与教师在职教育三者的结合,体现了教师培养的整体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终身性,体现了教师连续性、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教师在职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教师的在职教育是保证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终身教育视角下的教师教育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割式教师教育和终身性教师教育两种教育指导思想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将我国教师教育及其制度置于终身教育视角下加以审视,现有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着:体系封闭,教师教育具有滞后性;效率诉求和技术至上,教师教育质量偏低;与教师生活隔离,教师教育缺乏激励性、主动性;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师教育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了从终身教育视角重新构建教师教育体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反思与改善教师教育的新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师教育的低效性部分地缘于教师教育过程中对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忽视。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角度可以发现教师教育的诸多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因此应该将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改善教师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教师教育模式,对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教师职业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初中教师教育模式和高中教师教育模式;按师范院校的层次特征,可分为传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模式、地方新建本科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模式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教育模式。此外,还可从教师培养年限、教师培养"开放—封闭"以及课程模块组合的角度来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保卫 《比较教育研究》2007,28(11):23-26,31
普林斯顿大学联合美国教师教育院校联合会、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美国优质教师教育协会和新泽西州教师教育联合会研究开发了普林斯顿大学教师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包括以下五个环节:通识课程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学习、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对新教师的专业评估.该方案不同于传统的由大学教育学院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明显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这对教师培养规格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从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内容、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动力和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的价值观等方面来建设、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教师成为教育行业中特殊的劳动者,成为教育生产链上的普通而必要的生产者,教师生产效率也必然成为教育生产效率的贡献者和航标。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通过对影响教师生产效率的5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即: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师的身份地位、教师公平、教师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掌握解决影响教育生产效率的源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