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们常说,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例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2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驶48千米;慢车行驶了1小时后,另有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驶70千米.快车行驶了几小时与慢车相遇?  相似文献   

2.
题目 A、B两地间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甲、乙两人速度.  相似文献   

3.
在初三上学期代数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既是本章重点之一,屯是难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列表分析法,效果较好,其优.点主要表现为:条理清楚、易见规律、关系明确、直观性强,现举例说明如下:例1、(三册代数P6例3)甲、乙二人同时从张庄出发步行15千米到李庄,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乙早到半小时,二人每小时各走几千米?此类行程问题的基本关系是:距离一速度x时列表分析如下:易见方程应为:倒2、某汽车从A地开往B地,如在原计划行驶时间的前一半时阿内每小时行驶40公里,而在后一半时…  相似文献   

4.
例 A、B两地间的路程为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二人相遇后,甲再走2小时30分到达B地,乙再走1小时36分到达A地。求二人的速度。分析设甲的速度为x千米/时,乙的速度为y千米/时。题目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相遇时,甲、乙各走了t_0=18/(x+y)小时(相向而行在相遇处各走的  相似文献   

5.
在复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教师要求学生充分想象,积极思考,看图编应用题。学生认真观察线段图,编出了如下一些应用题:   1.甲乙两站相距 450千米。一列客车每小时行 50千米,一列货车每小时行 4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1)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2)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3)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多少千米 ?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 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40千米,经过 5小时两车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   3.两列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经过 5…  相似文献   

6.
审题要细心     
解答应用题,细心审题很重要,粗心大意往往会把题目解错。比如,有这样两道题:(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又相距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两道题只有一个字的差别(注意题中的“·”),但这一字之差,就决定了两题的解法不同。第(1)题中的“还”字表明了两车经过4小时没有…  相似文献   

7.
[题目]客车从甲地行到乙地,每小时行全程的1/5,货车从乙地行到甲地,每小时行30千米。如果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8.
解应用题,困难往往不在于运算,而在于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本文给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点技巧。 1.间接设数 例1 甲、乙两地间距离为48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前往乙地,小华在小明出发1小时后,骑自行车从乙地前往甲地,当他们两人在路上相遇后,小明的速度每小时增加4千米,  相似文献   

9.
“简化应用题”就是指理解题意的有效思维策略,也是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所谓“简化”,就是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通过简化,使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加清楚,便于理解和分析,进而作出正确的解答。策略1等换———把原题里较复杂的数值等换成较简单的数。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城开往B城,3小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这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5,乙车行了全程的60%,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简析与解:初看题目,一是不知道哪车行得快,哪车行得慢;二是不知道“3小时”在解题中将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我们把60%等换成35,就很…  相似文献   

10.
运用积不变     
<正>问题:从A城到B城有320千米,甲车要行8小时,如果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倍,那么乙车从A城到B城需要几小时?思路点睛: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以求出甲车的速度是320÷8=40 (千米/时);再根据“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倍”,可以求出乙车的速度是40×2=80 (千米/时);那么乙车从A城到B城需要的时间就是320÷80=4 (小时)。  相似文献   

11.
[题目]甲、乙两车同时从/4地开往B地,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4、B两地相距320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  相似文献   

12.
[题目]A、B两站相距624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站出发向B站行驶。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乙车到达B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两车从出发到相遇经过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3.
[题目]A、B两地相距3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开往B地。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到达B地后又立即返回,在途中与乙车相遇。从开始出发到与乙车相遇,甲车行了多少小时?  相似文献   

14.
[题目]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开往B地,甲车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A、B两地相距320千米。经过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  相似文献   

15.
例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4小时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再走3小时,甲离B地还有1千米,乙离A地还有8千米。问乙还要走几小时才能到达A地?(2003年“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全国青少年数学竞赛江西分赛区小学五年级试题)分析和解:首先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B间的路程既等于甲7小时的行程加上1千米,也等于乙7小时的行程加上8千米。也就是说:甲7小时的行程比乙7小时的行程多(8-1=)7千米,所以甲1小时的行程等于乙1小时的行程加上1千米。…………①从线段图的左段还可看出:甲4小时的行程等于乙3小时的行…  相似文献   

16.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进行如下训练. 一、讲述 讲述就是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分析思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800千米的A、B两地相向开出,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甲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乙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学生审题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A说,题目要求乙火车的速度,就要用“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一甲火车的速度=乙火车的速度”这个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一节数学课上,师生共同分析试卷。最后一道应用题的错误率竟高达62%,题目是这样的:东西两城相距300千米,甲乙两车都从东城开往西城,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如果两车同时到达西城,那么乙车比甲车早多少小时开出? 教师问:从东城开往西城,甲、乙两车分别需要多少小时呢?  相似文献   

18.
师生在复习了行程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后,教师出示如下题目:甲、乙两车从相距10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距200千米?师:这道题中没有告诉我们甲乙两车开出的方向,我们应该怎样思考?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多种解法。生1:如果两车相向而行,本题就是稍复杂的相遇问题。解法是(1000-200)÷(60+40)=8(小时)。生2:我认为生1说的只是相向行驶中的一种,就是在相遇前两车相距200千米。其实两车还可以在相遇后继续行驶,这时就成了相背而行,直至两车又相距200千米。解法…  相似文献   

19.
在解答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常碰到“中点”这个词,学生常感到困难。现作简要分析。 (1)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二人在距“中点”12千米的某地相遇,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可借助线段图作如下分析: 相遇  相似文献   

20.
本刊八三年第五期上发表的《一道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种种解法》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给出了列方程组解该题的各种解法。题目是这样的:A城和B城相距180公里。甲车从A城,乙车从B城同时相向出发。两车相遇后,甲车再过两小时到达B城,乙车再过4 1/2小时到达A城,求各车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