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在我国,中秋之夜。玉兔东升,月圆人尽望的良辰佳夕,祖国各地民间赏月的风俗五彩缤纷,特色纷呈。苏州的赏月习谷叫“走月”。中秋之夜,在着时髦的姑娘们,有的单独出外,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欢度中秋的习俗,有趣且具诗情画意。傣族的“拜月”。傣族神话传说,月亮是天空的三儿子岩尖变的。岩尖刚强英勇,曾领导傣族人民打败了敌人。岩尖死后变成月亮,又为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所以,傣族人民要在中秋夜用食品拜月。同时对空鸣放火药枪,以表示敬意。男人祈求事业有成,女人希望貌似嫦娥。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  相似文献   

3.
中秋的月儿可还圆? 看了题目,也许有人会说:“中秋的月亮什么时候不圆过?”当然,这仿佛是一条真理,深深烙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只是,每当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之时,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欣赏过她,与她在精神上对话过? 我觉得,现在的中秋之月是孤寂的。忙碌生活的人们连抬—下自己的头也懒了目光不再融合于柔美的月光,也很少与月的笑脸对视了。唯有那包装越来越精美,做工越来越精细的月饼,堆满了中秋,让人们总算嗅到了一丝中秋的味道。人们不再需要对月寄托思念至亲的忧伤,电话“义务”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月亮孤零零地留在漆黑的夜空,淡去。  相似文献   

4.
月满     
天黑了,月儿上来了.奶奶说,是个月满.月满,是方言.在我老家湖南通道,每到中秋月圆之夜,老老少少都会抬头指着天上的月亮称之为"月满". 那年中秋,月亮特别大,也特别圆.我问奶奶:"为什么中秋月是圆的呢?"她只说:"可能是月亮长大了."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奶奶又说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一个人搬个小椅子,痴痴地看着树梢上的月亮,忽然看到一点小黑影,于是大呼:"我看到嫦娥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甚于太阳,这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生产生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国的农历就是以月亮的运转周期来计算的。中国人爱月,又最爱中秋的圆月。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自然地成了中华文明中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  相似文献   

6.
中秋月圆,人们总爱把明亮、皎洁的月亮当作光明、美好的象征,所以古老的成语中有很多是带“月”字的。下面有几条带“月”的成语,请你填一填。1.()()()月2.()()月()3.月()()()4.()()()月5.()月()()(答案在本期找)娱乐城答案:《中秋月圆填成语》:1.蹉跎岁月;2.日新月异;3.月白风清;4.披星戴月;5.日月合璧。中秋月圆填成语@子川  相似文献   

7.
中秋赏月     
中秋的夜晚,天色渐渐黑下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观赏月亮。“月亮出来了!”我抢先说,“月亮又大又圆又黄又亮,真像一个大圆盘呀!”妈妈说:“月亮真像小朋友贴上去的一个圆圈呀。”我说:“我们来给‘月’组词吧。”我先说了一个“月亮”,妈妈说了一个“月光”,爸爸说了一个“月饼”……不知道嫦娥姐姐是否听得到我们一家这样热烈地大谈有关月亮的话题。指导老师:刘新艳中秋赏月$新疆北屯中学四(1)班@黄晨  相似文献   

8.
望月怀远     
《今日教育》2010,(4):41-41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借中秋月圆寄托相思的情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人生短暂,日月永恒。月亮用她的沧桑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人间的聚少离多、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只有她用清澈如水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倾听着……  相似文献   

9.
月满     
天黑了,月儿上来了。奶奶说,是个月满。月满,是方言。在我老家湖南通道,每到中秋月圆之夜,老老少少都会抬头指着天上的月亮称之为“月满”。  相似文献   

10.
“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提起中秋,人们自然会想到月亮。月亮和中秋节的确有绵延千古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走月亮     
车恰一 《教师博览》2023,(35):71-72
<正>今晚,一个人走月亮。抬头望,月并不十分圆,也不十分亮,但有。有,就好过没有。至少,可以叫走月亮。哪怕,只在附近随意走走。走月亮乃古时吴地民俗。中秋夜妇女盛装出游,踏月彻晓,谓之“走月亮”。沈复的《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中,也提到了走月亮:“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显然,我走的月亮,与旧时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中秋月儿圆     
中秋夜晚月儿圆,我拿月饼去比圆,左看月亮比饼圆,右看月饼比月圆。月饼圆,月亮圆,家家赏月吃月饼,家家赏月庆团圆。中秋月儿圆@谢玲玲~~  相似文献   

13.
圆月中秋     
又到中秋月圆。淡淡的月光是柔和温暖的,总在夜幕降临时多一层恬然的色彩,光晕舒展,洒向广袤的苍穹。圆月中秋,月亮不知升了多少回?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世居十一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都能歌善舞,在恋爱中"以歌代言"述说衷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恋爱对歌方式,本文从广西各少数民族民族的情歌对唱的习俗、情歌对唱的演唱形式和伴奏乐器进行阐述,使我们对广西少数民族情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对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示与教学建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简洁反复,歌词内容形象生动,通过“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这一种感觉,激发孩子观察天体的愿望,产生“上天去与月亮握手”的美好遐想。教歌前,可先要求家长:在月光明媚的夜晚,带领孩子散步观察月亮,让孩子们得到“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的感受,然后学唱歌曲。教唱时先念歌  相似文献   

16.
八月十五,正值中秋。月亮格外的圆,格外的亮,但有些凄凉。晚上,我坐在窗前,望着那一轮圆月。此时的月亮特别的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遍每个角落,洒进屋子里,温暖着我的心。这天被人们喻为最有情味、最有诗情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再仰望月亮,我发现那是美丽的,却又是凄凉的,透露着忧伤。  相似文献   

17.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18.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适逢中秋,祝所有读者中秋如意。中秋节是中国人的“月亮节”,本期我们向读者推荐几篇关于月亮的美文。在传统文化里,月亮被中国人赋予了许多重要意义,月光总能给人抚慰与美的感受;月亮也被人们寄托了忧伤与  相似文献   

19.
残缺之美     
请读一读下面两篇作文,看看有没有创新?为什么能创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追求完美,崇尚完美无缺,但我认为,残缺也不失为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更有其独特魅力。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一个中秋的夜晚,因思念他远方的弟弟而创作的。苏轼与他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俩整天形影不离,感情非常深厚,可是长大后他们各奔东西,难以相聚。中秋之夜,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伤感地想“: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要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呢?”但他转念…  相似文献   

20.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迎夜寒”,大概就是指古人崇拜月神和先农祭祀的典礼。东汉《礼祀》也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指当时帝主“秋天祭月”的特殊礼仪,与我们现在的“中秋节”含义有本质不同。魏晋唐以来,皇亲帝戚和达官显贵们才逐渐将祭月礼制扩大化,进而演变为一种兼容“祭祀月神”和“饮酒赏月”为一体的习俗,据唐《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但此俗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安史之乱后,南北民间才逐渐形成祭月拜月风俗。每到这天,人们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甜饼来祭祀月亮神,藉此表达对月亮神的一片虔诚;祭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