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盼盼 《文教资料》2007,(34):163-165
《城堡》作为卡夫卡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在其中倾注了更多与他的前期创作思想截然不同的东西。尽管表达得十分隐晦,但卡夫卡通过《城堡》确实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通过文本分析并结合卡夫卡的一些箴言,笔者认为《城堡》蕴含了卡夫卡的希望之思,是支持卡夫卡生活并创作的深层人生热情。这种热情在小说中表现为具体的精神品质——耐心,而这也是卡夫卡灵魂的硬壳。  相似文献   

2.
《河岸》是当代作家苏童继《碧奴》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该部小说的主题可以用"寻找"二字概括。主人公库文轩因为"身份"的迷失而寻找自我,其子库东亮因为萌动的青春而寻找爱。这一"迷失"和"寻找"的过程让人联想到了卡夫卡《城堡》中的K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父子。但两代人终究又因为生活信仰的差异,一个在寻找中归于虚无,另一个则选择在寻找中继续坚守。  相似文献   

3.
《文山学院学报》2016,(4):62-66
《梅葛》《查姆》与《圣经·创世纪》虽是隶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但都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同恶劣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社会早期生活的遗迹再现,也被称为"原始意象"或"原型"。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对比研究《圣经·创世纪》与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的异同,解读希伯来先民和彝族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二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篇小说《城堡》反映了卡夫卡的童年创伤和性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彗星,现代派文学的祖师。《城堡》和《变形记》是卡夫卡的名作。《城堡》里K去城堡,要求当局批准他在附近村子里安家落户。城堡就矗立在前面的小山上,看来近在咫尺,想进去却比登天还难。《变形记》中的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他遭到亲人和社会的厌弃,最后在孤独和饥饿中悄然死去。  相似文献   

6.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忽与含混等的艺术处理,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荒诞的世界,虚无的人生——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兰兹·卡夫卡的创作一直是值得评论家研究的对象,孤独、阴郁、困惑、虚无、荒诞等等是卡夫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艺术风格.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城堡》最具代表性地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城堡"和"K"都成为了抽象的符号化的象征,代表着"现代人的困境",是卡夫卡将现实和理想连接在一起时探索出的艺术境界.本文将虚无和荒诞作为研究卡夫卡的切入点,去发现此中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生境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而将这两大境界结合在一起时,卡夫卡小说所带有的预言性特点就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城堡》的政治、社会、宗教寓意往往被人们首先识破和阐发,但在主人公K殚精竭虑的抗争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困惑和道德苦衷呢?在小说人物复杂交错的关系之间,K既彰显出策略的灵活和抗争的坚韧,又流露出对人性善恶的强烈关怀和介入,而这种道德关注正是《城堡》"抗争"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K深陷其中并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缘由。小说中K为生存的意义与合法性而进行着悲剧性抗争,卡夫卡借助"目光"这一复杂而鲜明的象征性人格姿态以及K与几位重要女性的交往过程,倾心构筑出一种道德框架,并揭示出这种道德疑难与人物命运毁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城堡》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卡夫卡运用独特的笔法为读者构筑了一个荒诞离奇而又冷酷真实的世界。本文试从城堡机制的荒诞性、艺术思考的真实性来解读《城堡》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重新审视简·奥斯汀女性小说《艾玛》,分析《艾玛》中主人公的最终选择,从而找到女性视角下的集体无意识表现;从女性惯有的爱情婚姻、家庭和阶级门第的观点出发进行研究,论述了《艾玛》中选择的必然性;借此可以看到简·奥斯汀作为女性作家,虽然较以前女性作家有了一些突破和挑战,但并不能完全走出父权社会带给女性的压抑,这可以说是女性天然形成的弱点或是永远无法摆脱的枷锁。所以借《艾玛》中对女性的选择的集体无意识分析,以此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深思。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小说是作者生命的体验,是一个深邃丰富的艺术世界。文章对《变形记》、《地洞》、《城堡》、《饥饿艺术家》进行了文本分析,探讨卡夫卡的精神世界所呈现出的对当代及未来社会的预见性。小说家通过艺术地呈现现代人的追求和内心世界来凸显人类的生存困境,真切地预兆着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荣格提出了以"集体无意识"与"原型"为核心的原型理论。小说《蜗居》将矛头直击社会现实,揭示了当代都市人面临的生存境遇与情感问题。本文在荣格原型批评理论的视角下探析《蜗居》中郭海萍身上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长篇小说《城堡》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叙述技巧为后来各个流派借鉴。本文将从文本出发分析《城堡》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情节的无意识进行分析,用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探寻小说创作中无意识世界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和他的《美国》《诉讼》被称为“孤独三部曲”,贯穿着社会批判的题旨。人在现代生存环境中的精神孤独,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凄苦,就在于被遗弃的境遇中的孤独。《城堡》中的k也有不被社会接纳而在多舛命运中跌摔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现当代的世纪病,  相似文献   

20.
关于《聊斋志异》,已有许多相关文章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文章则拟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这一视角对其进行新的探究。《聊斋志异》在谈狐说鬼之中投射的实则是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品描述的人与异类的和谐关系,传达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第二,作品中迷人的异类女性则是荣格笔下阿利玛的化身,反映出中国社会寒族士子对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