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史研究只有建立在确凿的史实基础之上,有关论点才能信而有证。近读《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张振亭、陈玮《专业化与大众化:黄天鹏新闻思想及实践初探》一文,其中在叙述黄天鹏新闻专业化“思想与实践”时,有如下一些文字:“1927年元月,由黄天鹏、张一苇(即张季鸾)、王一心等发起筹备、创办的‘北京新闻学会’正式成立。该会由北京平民大学出身的记者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身的老记者们组成,1927年1月1日正式成立……学会成立不久就创办了我国第一本新闻学术刊物《新闻学刊》。该刊由黄天鹏任主编(张一苇主要负责经营,王一心主要负责文案),前后共出版8期。”①其中,将张一苇误以为就是张季鸾,则是犯了一个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因张季鸾在中国新闻史上乃大名鼎鼎的人物,故不可不辨,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
王潇 《今传媒》2016,(7):59-61
张季鸾先生是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一位报人,他所主笔的《大公报》被公认为是我国民营报业成功的典范.本文以张季鸾办报活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与报恩思想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两者在不同时期对他编辑活动的影响,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对当代新闻业的启示,力求以张季鸾为观照,督促当代新闻人躬身自省.  相似文献   

3.
张季鸾是中国新闻评论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新闻生涯丰富多彩,先后或参与或创办或主持过《夏声》杂志、上海《民立报》、北京《民立报》、《大共和日报》、《中华新报》、《新闻报》、《大公报》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在1926年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后,主持《大公报》言论达15年之久。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佳外国报纸奖,这是对张季鸾先生最好的肯定。1941年9月他去世时,周恩来、邓颖超曾送挽联一副,上联是:“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对张季鸾先生赠予了“模范”的高度评…  相似文献   

4.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在于张季鸾的笔、胡政之的经营和吴鼎昌的资本.其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莫过于张季鸾的时评.张季鸾先生作为新记《大公报》的主编,之所以能将一份民间报纸推向社会舆论的前沿,与他重视言论的办报理念、对社会尽匡导之责的办报精神是分不开的.分析张季鸾新闻思想,透视出时评对报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张季鸾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在陕北榆林召开。《新闻研究资料》总第56辑刊登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在8位发言者中,有3位提到:张季鸾先生到日本留学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同盟会。同辑《新闻研究资料》另有《张季鸾先生入同盟会考》,作者刘耿列  相似文献   

6.
文人的骨气     
解放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评价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裁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的新闻思想,可以高度概括为著名的"四不". 1932年(民国20年)5月22日<大公报>发行一万号时,张季鸾先生所撰纪念词,对接办该报时所宣布的誓约,即所谓"四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曾有扼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张季鸾作为“民国四大报人”之一,他苦心经营的新记《大公报》记录着万千民众的心声与一个时代的兴衰。本文从张季鸾早期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外和内刚”的自由主义新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新闻自由与新闻专业主义有机结合、西方自由观与中国新闻实际紧密结合三点,希望对当代报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文革”中,张季鸾先生碑铭也遭到同样政治厄运,一些失去理智的人们将它砸成碎块,然后四处随意扔弃,从此,完碑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前不久,笔者在榆林市政协的帮助之下,在刘少英家中发现他收藏有完好无损的《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碑铭》拓片,它为我们系统研究张季鸾先生的生平、思想等提供了翔实的、重要的资料,因此价值极其珍贵。征得刘少英的同意,遂将拓片拍照下来,并加以标点、整理。现将碑铭全文抄录如下,仅供研究张季鸾先生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抗日战争中因言论爱国倍受尊重,其丰富的日本知识和全面的对日见解,成为蒋介石对日外交的布衣顾问,甚至曾于1940年8月底秘密担任蒋介石的对日“媾和”秘使,成为抗日战争过程中蒋介石惟一一次主动对日“媾和”的全权代表。虽然这次“媾和”行动失败,但此次活动对考察张季鸾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更全面认识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会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关于张季鸾的研究章大多集中于他的“人论政”、“四不主义”等新闻思想,而对他的报业经营观论述较少,本试就他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2.
新记《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在他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时评,提出了许多新闻理念及思想主张。张季鸾前期(1926—1939)新闻思想的基本立场是对报刊独立性的认识,他提出报纸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他的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新闻自由,他对新闻自由的认识隐含了他的报刊功能观;另外,他还从报馆属性、新闻业务、报人职业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职业化报刊的实践。总之,张季鸾前期的新闻思想是一种以独立、自由、职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报刊理念,然而,他的现代报刊理念中也蕴藏着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文人的传统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新闻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13.
张季鸾,名炽章,以字行,陕西省榆林县人,生于1888年3月20日,是著名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和中国新闻界新闻自由的倡导者。他与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被誉称为“陕西三杰”。1902年秋,张季鸾前往关学大师刘光(?)在礼泉县九嵕山下主持的“烟霞草堂”就学诹豕??)的亲自指点下,张季鸾博览群书,学业大有长进.刘光(?)教学注重史地,使张季鸾打下了中国史地知识的根基,并使他在国学方面朗然得条理,为文章亦如良史之绵密警策,为他后来从事新闻报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秋,张季鸾由陕西高等学堂派遣赴日本官费留学.由于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影响,他开始注重社会政治活动,思想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特创办反  相似文献   

14.
刘平 《新闻世界》2011,(11):121-122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产物,在自由主义被引入中国之后,其内涵中提倡的言论自由思想与中国的文人论政中的以报立言的想法一拍即合。张季鸾曾受过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其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为大”的思想,本文以此来分析张季鸾两个办报阶段的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1941年5月,大公报在重庆曾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奖。正如张季鸾先生所表示的,它不仅是大公报一报的荣誉,而且它象征国际新闻界对于为民族尊严、国家独立、世界和平而奋斗的中国新闻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事隔40年,在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接受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骑士荣誉勋章”,同样地,不仅是费彝民个人的荣誉,而且是每一个决心终生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感到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16.
郭丽华 《今传媒》2012,(9):128-130
梁启超和张季鸾在中国报刊史上都以报刊政论著称,他们的新闻思想有如异同?差异从何而来?意义何在?本文试从两者的报刊实践及办刊言论中分析他们办报理念,认为两人在关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报人的资质与作为以及报刊的言论自由等方面的认识,都有着明显不同,甚至各自的言论风格也各树一帜。而梁启超、张季鸾两人不同的新闻思想,正代表着中国现代报刊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政党报刊和民营报刊。两人差别迥异的新闻思想,又是由两人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报刊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著名记者徐铸成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初当记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常常向他传授一些经验。比如采访要先摸清“行情”,然后才能知道哪些是新闻,哪些虽是新近发生的事,但不值得采访。他开始试跑政治新闻时,每次出发前,张季鸾必定详细交代  相似文献   

18.
张季鸾,名炽章,一生所用笔名主要有少白、一苇、榆民、老兵、记者、幕刘等。这些笔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反映着张季鸾在各个阶段的精神风貌。 “少白”是张季鸾在报刊开始发表文章所用的第一个笔名。 1908年2月26日,同盟会陕西分会部分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夏声》杂志时,张季鸾仅21岁,他以“少白”笔名,积极为《夏声》杂志撰写稿件,除了第三、八、九三期外,每期《夏声》都有他的文章。 “少白”,即少年头白。张季鸾自幼聪颖绝伦,十四五岁即能走笔写三四千言文章,故在乡里素有神童之目。1903年秋,张季鸾与其侄张崇基及延榆绥道陈兆璜之子陈燮前往礼泉县烟霞草堂,拜关中大儒刘古愚先生为师。古愚师弟子不少,但格外赏识张季鸾。旋张季鸾赴日本留学,学习日语,进步最速,四五月后即能用日语交谈,为同侪所不能及。张季鸾由于刻苦学习,且身体素质较差,所以20岁刚出头,头发就白了。因此,他激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用“少白”为笔名,表示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更应抓紧时间加倍努力,趁早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寓有自勉自励之意。 “少白”是张季鸾早期在报刊发表文章的主要笔名,还用于《民立报》、《民信日报》等报刊。  相似文献   

19.
据榆林报讯 9月2日,前来榆林参加张季鸾先生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张季鸾的亲属及榆林各界人士隆重集会,纪念“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会议指出,张季鸾先生(1888——1941)是著名爱国主义人士;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人之一。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抗战事业所做的显著贡献,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他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武昌起义时回到祖国,一度担任总统府秘书,参加起草孙中山先生的《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辛亥革命流产后,他主要以报纸为武器,同北洋军阀祸国殃民行径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往来京沪,6次办报,2次被捕,屡停屡办,愈挫愈坚。日本帝  相似文献   

20.
<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被称为新记《大公报》的“三驾马车”。但从有关历史的记载来看,相对于胡政之和张季鸾明确的报人身份和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较高的地位,吴鼎昌的报人身份没那么明显。有关吴鼎昌的记载多出自《中国十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