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因此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成为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时代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南宋遗民词人“清”、“空”的隐居生活环境造成了创作主体心境的“清”、“空”,山林云水之境使创作主体的心境也类似于道家隐逸之士,这种心境上的清空闲适,很容易接受道家隐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选择了清闲幽静的意象,构造出其词清新空灵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词人往往会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而“草”意象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草”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中所表达出的隐喻义及其生成的渊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创作主体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被誉为唐代“三大音乐至文”之一,其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 ,探讨了艺术语言产生时的心理过程 ,认为 :艺术语言的思维是心象性思维 ,心象思维明晰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艺术语言思维的根本目的是在“意”而不在“言” ,即“言” ,只是表现“意”的形式材料和手段而已。艺术语言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 ,即心象思维 ,“心象”是一种“心灵化的表象” ,它是渗透了主体认知、情感、心绪、审美体验等的表象。潜意识中的心象思维明晰化、语词化 ,就成为意象思维。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创作的包融主体思想意蕴的艺术形象,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月意象中,诗人表现出对人事际遇的感喟,对历史变迁的反思,对离愁别恨的倾诉,对永恒与短暂、宇宙与人生的求索,对理想人格的构建以及对精神家园、诗意人生的追求.月亮,被一代又一代诗人吟咏探求,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赞”中提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了创作的首要步骤。创作主体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中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才能诞生“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意象”;这样创造主体才可以进入到文学创作阶段。此为创作关键阶段。同时刘勰还敏锐指出“意象”转化成文字时,即使作者拥有着良好的文学创作的素养,也可能出现完全表述的困难。这里就显示出在文学自觉和兴盛的魏晋时期,刘勰自觉地意识到“言”与“象”之间存在不可完全表述的客观困难。  相似文献   

9.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把“兴”、“象”理论用在影视广告情感沟通的创作手法上,可以使影视广告在审美情感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从而达到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的词作以表现女性生活情事为内容,写她们的闺阁、服饰、容颜、体态、情感、心绪,表现了其题材的“艳”;又选取珠光宝气、缕金错彩的名物意象,体现了其艺术手法的“艳”。  相似文献   

13.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费密,明末清初重要的遗民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因素.费密的诗歌在整体上表现出清疏健雅的诗歌风貌。这种风格形成与费密诗歌中意象体系的构建有很大的关系。在意象的色调上,费密喜欢青、白等冷色调,在意象的选择与体系构建上,费密诗歌表现出“清”、“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党月异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39-41,60
纳兰性德的词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具体表现在情感模式上是极度生存重负下主体自我的心理泻导,表现在时空处理模式上是以梦和回忆为契机,以主体心理时空为参照,表现在意象群模式上是渗入了主体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18.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一首“火山爆发式”的现代诗歌,虽然篇幅不长,却选取了饱含象征义的诸多意象,以大开大合的笔法,抒写出汪洋恣肆的情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意象为切入点,依循其象征义,体会单个意象所指,探寻意象群的深刻内涵,从而缘“象”明情,体悟诗歌阔远的意境,领会创作主体奔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诗和吴英词的联系,在其艺术结构上表现突出。他们不仅注重章法的细密和提转,而且分别通过“梦幻之窗”和“混沌的心灵场”来摄取意象,以深厚的情思贯穿于密集并置的意象组合之中,使其结构成为具有梦幻特征的心灵化意象结构。这种结构遵循的是诗人的情感逻辑,创作思维极具跳跃性和主观化倾向。这使得表现在作品中的时空、物我、主客、虚实等现实关系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时空转换上的突转突接、埋没意绪,物与我、情与景的交融,主客关系的朦胧难辨,以及虚写和实写的互化和融通等,都显示出这种意象结构在艺术表现上所带来的一定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意象组合是诗歌艺术创造的基本方法。不同意象间的取舍组合,体现了词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色彩。本文以宋词中的渔钓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渔钓-流水”、“渔钧-明月”、“渔钓-雪”、“渔钓-鸥鹭”、“渔钓-酒”以及“渔钧-笛声”这六组宋词中常见的渔钓意象组合的分析,揭示出六种渔钓意象组合的不同艺术美感、宋代词人们在渔钓意象组合雅逸清高的表层意蕴下掩盖着的对于政治功名欲拒还迎的价值取向及其无可把控的矛盾而痛苦郁闷的心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