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合理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的相关对策: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衡水市是农村人口占80%以上的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当前,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如城市化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等。加快衡水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大力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甚至出现回流,其两栖式的流动而非移民型的转移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颖 《成人教育》2006,(4):21-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学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农村成人学校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培训的主阵地,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是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许多困难。必须从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城镇化建设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关改革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极大而素质偏低,在转移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制约因素.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着眼于新的思路和对策,从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知识农业,减少人口供给,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荣 《天中学刊》2003,18(3):33-3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总体较快,但是九十年代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缓。本文对新形势下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作了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新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探讨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试图从具体走向一般,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快速、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分析了目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规模、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加快农村成人教育改革李维生,马兴华,赵玉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跨世纪难题。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理应进行调整和改革,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必须迈出坚实的步伐。一、我国农村剩余...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8亿多农民。因诸多原因,我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本立足于我国农村现状,提出五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即:调整非农产业发展方式,增强非农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强农业深层开发,提出其自吸纳劳动力的水平;发展劳务出口,开拓国际劳工市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施沿海大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但由于土地资源、农村产业领域拓展速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了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转移质量,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甚至出现回流,其两栖式的流动而非移民型的转移无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单一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实要求,应当寻求多种转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四种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模式;“离土不离乡”模式;“离土又离乡”模式和异地产业内开发模式。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实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