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敏 《现代语文》2010,(10):65-66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说"是否重要?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大诗人海涅也说:"语言(含书面的和口头的)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  相似文献   

2.
曾秋月 《教育导刊》2010,(11):94-95
西方国家把"口才、金钱和电脑"称为世界三大宝。将"口才"放在三宝之首,足以说明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宋代王安石曾说过:欲审其德,问以行;欲审其才,问以言。可见,自古以来"言"就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句法变异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其研究对"句法演变"、"普遍语法"、"儿童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启示。由于在变项确立、语料收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句法变异的研究进展还不太令人满意。利用口语语料库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和句法理论的相关知识,可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樊伟 《教师》2011,(2):75-75
一、"文"与"言"要有机地结合 文言文如生机勃发的大海,言是水滴,文是大海,水滴构成了大海,但从海中掬一捧水,这捧水就没有了非凡的气势,没有了丰富的内涵,不过一杯死水罢了。所以"言"不能剥离于"文","言"是定性的,而"文"是活性的,它有生命,有情感,即“文”要高于“言”且深于“言”。  相似文献   

5.
僧尼形象是"三言"中一类特殊的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内涵,对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风俗人情。本文主要分析"三言"中的僧尼形象,首先,从得道僧尼和世俗僧尼两类形象的分析中,解读"三言"中僧尼形象的丰富内涵;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僧尼自身和作者主观因素五个方面阐析形成作品中不同僧尼形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已有了。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在现代社会中,缺少的就是武德精神,把武德精神融入人文社会和人文精神中去,所收到的回报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必将和谐融洽起来。以下几点,是本人认为武德精神融入社会的几个途径和方面。  相似文献   

7.
《荀子》中的"言"与"辩"、"名"等词指语言活动及其成果,与后世"文章"和"文学"形态接近。所以名辩思想虽然并不是纯粹的文学思辨,但可以作为元文学理论直通荀子文学思想。考察荀子"言辩"和"正名"观点,可以看出他的名辩思想并不具备纯粹的名理思辨特征,而主要是要给言说强加一种礼学规范;言辩的核心是"正道辩奸",但邪正尺度不是由言语活动及其历史自然导出,而是由外在政治礼义话语预先规定的。荀子名辩思想主要是一种伦理规范,而不是逻辑学。  相似文献   

8.
"一诺值千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就是说: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历来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化的社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更高。我们语文教师就要不断探索口语交际教学的高效之路,要探究口语交际教学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9.
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注重口语交际体现了信息社会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以此为背景,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口语交际"的性质、地位及教学目标展开探讨,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素养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11.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有言"与"无言"。"有言"侧重于"言外之意"的发掘。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皎然《诗式·重意之事例》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相似文献   

13.
“说”是否重要?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德国大诗人海涅也说:“语言(含书面的和口头的)可以把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可以把侏儒变成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开放的社会已不再把说话隐讳曲折、谈吐文绉绉、出语细声奶气公认是一种美德了;被视为座上客的是那些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得体大方、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的口才大师。人离不开社会,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口语交际。事实上,中学生“说”的能力还是普遍较为缺乏的,试问:就是那些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奖的学生,面对记者采访有多少是大大方方,并且能很有条理地说上几句话的?  相似文献   

14.
如果问我: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觉得顺学而导、开放灵动、言意兼得是评判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语文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他课程只要获取语言所表达的确切内容和准确含义即可,得"意"可以忘"言"。而语文课程则不行,必须要让学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  相似文献   

15.
乾嘉时期所谓恭请王命先行正法又称之为"恭请王命正法即行正法",其间"即行"与"先行"是一事二说,分别相对于不同的时间参照物。这种制度中的"王命"既是受"天命"所委托,又是受"天命"所限制,其实施终究需要法天而行。就地正法的源头固然可以追溯至恭请王命正法先行正法,但确切言之,应该说是乾隆中期以后由于帝国版图的扩大以及当时随之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再论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重要范畴,属诗之六义。分而言之,按朱熹之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兴会和触物起情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简言之即比喻。然而,比兴经常合为一词,或称"比兴手法",就既不是简单的兴,也不是简单的比。而成为一个更大的诗学范畴。一加一大于二,有了更大的内涵:一可以是双关、二可以是比拟、三可以是寓言、四可以是咏物、五可以是囫囵话、六可以是作者无心而读者有意——某些"文字狱"就是这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杨云 《文教资料》2014,(26):29-30
关于文言文教学重"文"还是重"言"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也一直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结论。但对高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有高考指挥棒的指引,重"言"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重"文"。  相似文献   

18.
刘伟丽 《辅导员》2010,(24):49-49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以前的"不善言辞"、"老实人"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相似文献   

19.
"早晚"一词和"这"组合之后存在三种"时候义":言时间之早;言时间之晚;说话的这个时刻。这与现代汉语中的"这时候"同义。要区分"这早晚"的三种意义,可以在语表和句法结构上找到一些形式上的标志。"这早晚"和"这时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竞争过程,并最终被"这时候"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