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缺乏独立的评审标准,教学业绩在评审中的作用被轻视,评审标准“论文至上、核心崇拜”,误导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建议构建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增加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规范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程序。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的核心要素,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采用Nvivo12.0软件编码统计分析了32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通过类属分析方法对相关文本资料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评价要素可聚类为十一个维度,能够概括为“资历资格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及师德师风的要求”“育人及教学工作表现”“科研及专业工作表现”“教学管理及科研管理工作表现”等。通过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标准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路径;获取标志性成果是教师职称晋升的“硬通货”;教学工作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格局;管理资历对教师职称晋升具有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量化评审的探索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称评审如何做到公开透明、科学准确,进而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教师职称评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导向作用,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面临的课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本院实际,进行了教师职称量化评审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张舸  李飞虹 《成人教育》2012,32(10):67-69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一直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不利于充分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职称评审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导向作用的发挥。文章尝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出发,分析当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对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与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衔接的方法和建议,为科学地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奠定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学学术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学术,其本质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教育性质和教师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学学术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即,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应树立“教学即学术”的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建立健全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突破口的职称评审机制,构建以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师教学学术多样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着许多弊端,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市场定位和教学模式等都存在着背离之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从评审体制、评审标准和条件、职称名称、评审机构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能够适应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相对独立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一直处于悬缺状态。长期套用综合性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导致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化,并诱发一系列系统性问题。究其原因,"双师导向"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学术导向"的综合性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据系统理论分析发现,诱发诸多问题的根本动因在于"元素移植"式的"套用标准"。建议在研发相对独立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新标准时,应遵循独立设定、双师导向、分类考量等三条原则,并提出调整科研标准,增设实践教学标准,增加教师技能标准等三项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职称评审权下放,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面临着新的改革。结合高职院校教师评职特点,就当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对职称评审工作提出几点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内涵界定模糊、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职称评审制度缺失、建设经费短缺等问题.据此,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职称评审和聘用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满足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因政策套用、标准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职称评审对教师队伍建设导向作用缺失。对此,通过明确评审原则,探索构建一套富有高职特色教师职称评审政策,确立评审标准和规范评审程序,以期有效破解高职院校职称评审问题,激发教师积极性,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重庆市“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数量紧缺、缺乏实践能力培训平台、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只有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为专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同时应努力完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等,才能有效促进我市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创建“双一流”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基础。考虑到高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其绩效评价体系不能照搬本科院校。文章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模型,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要符合高职院校的使命发展动态转变、要与“高职双一流”战略相一致、与职称评审改革相适应、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综合实力相吻合。因此,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要分类别、分层次制定标准,因校制宜突出专业差异化,周期考核强化激励。  相似文献   

14.
焦晓骏 《江苏高教》2023,(1):111-117
教师专业发展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包括通用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发展能力、管理与交往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6个维度的调查问卷,对江苏省422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但不均衡,年龄、性别、教龄、职称等因素都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在整个高职教师群体中,尤其要关注青年教师群体,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意愿更不强烈。高职院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政策、资源、发展平台,以帮助其更快、更好发展,全面提升其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双师"标准,建立健全专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实践制度,改革与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在职称评聘及薪酬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省级高职系统层面职称评定政策对院校个体的教师职称制度具有直接影响力。文章选取全国各高职系统最新政策文本,围绕高职个性特色、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等指标及评价模式与权力关系,分析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的特点与问题。研究表明:评价标准中高职职业性特色突显,但部分指标与本科趋同;任职条件差异较大,缺乏相对统一的职务标准;院校个体的职称评审自主权正不断扩大,但这也会造成教师队伍的分化。建议制订国家高职教师职务标准,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教师培训交流机制,优化配置教师职称评审权力。  相似文献   

17.
迟俊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1):89-91
培养一支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部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的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注重专兼结合和多层次培训,加强校企合作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职权下放后,评聘标准和专业技术水平认定办法出现了偏差,凸显了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对自身类型特征把握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行机制简单粗放等问题。要从提高高职教育类型特征把握能力入手,制订体现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评聘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职称评聘工作机制,公平公正地评价和认定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结构失衡现象。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失衡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从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出发,提出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重要性认识:一是调结构,"外引内培"提升队伍素质;二是建制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三是拓渠道,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四是强素质,多方合作共育"双师型"教师,从而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素质,而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提高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各项工作、深入行业挂职锻炼、参加社会培训、参加技能比赛等途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