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钟文波 《当代传播》2007,(5):108-109
《百家讲坛》是一档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节目,它的火热引发了多方的争论.但作为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的形式传播的典型,它无疑是成功的.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百家讲坛》火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借助电视平台传播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中国电视也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来建构自己民族性的文化身份。本世纪以来,以《百家讲坛》为开端,电视屏幕涌现出很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2015年底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栏目以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带出非遗项目,这种独特的传播角度以及多重展现视角、多元表现手段,成为综艺类传统文化节目的标志性栏目,代表了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杨琳  李亦宁 《新闻知识》2007,(11):55-57
自1996年以来,我国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以《读书时间》、《文化视点》、《千秋史话》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目,这类以电视为载体,为受众提供教育文化信息的节目形态丰富了荧屏内容,也以高雅的传播内容给受众精神的享受和启迪。但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评估体系下,各电视文化节目不是被迫停播,就是惨淡经营。然而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播出的文化类栏目《百家讲坛》,却以同比新闻、综艺节目动  相似文献   

4.
在《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娱乐栏目热播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讲坛》)栏目能走红,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因为它是科技频道的一档高雅文化栏目,不易“走红”;情理之中是因为它也属于一档娱乐栏目,应该受到青睐。这种双重身份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精英与大众的一场博弈。本文试从电视是收视率控制的一个场、电视是平庸文化的制造机器、电视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对《讲坛》栏目进行一种反观。  相似文献   

5.
在《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娱乐栏目热播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讲坛》)栏目能走红,既出乎人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是因为它是科技频道的一档高雅文化栏目,不易“走红”;情理之中是因为它也属于一档娱乐栏目,应该受到青睐。这种双重身份的背后体现出的是精英与大众的一场博弈。本文试从电视是收视率控制的一个场、电视是平庸文化的制造机器、电视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对《讲坛》栏目进行一种反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盘点2005年中国电视形势.我认为有三件事情值得玩味与思考。一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创下了地方卫视收视之最.吸引了308个品牌的广告追捧、“超女”成为当年中国流行文化的代名词。二是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的《百家讲坛》栏目成功地将一向不为大众所接受的学术信息转化为大众电视文化,特别是年终岁尾该栏目围绕《红楼梦》中人物秦可卿身世之谜隆重推出的刘心武与周思源电视学术之争,开拓了电视学术大众化对称传播的新境界。三是江西卫视年初推出的日播栏目《传奇故事》,开播不久便跃升并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10位.成为全国卫视持续热播的栏目之一;值得称道的是,热播的《传奇故事》每周播出6期节目.每期节目20分钟,栏目组只有二十多来个人,真正  相似文献   

7.
读《红楼梦》,看《红楼梦》,听《红楼梦》,尤其是听.已成为当今电视生活的一部分。中央电视台自从开办了“百家讲坛”.百家讲坛.百家争鸣,让一部《红楼梦》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不爱读书的部分年轻人心中.这不能不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另一方面,百家都讲.特别是讲红楼者居多,所以个别专家也有误导,也难怪,红楼已形成了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8.
《百家讲坛》通过对观众文化品位与审美需求的洞察,出于提升收视与栏目创新的需要,对原有节目内容、制作方式与演播风格进行创新与改编,构建精英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让专家学者服务于百姓文化需要。凭借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与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在国内电视观众群体中掀起“品味传统文化,研读学术新说”的潮流。但是面对当今社会的变迁,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环境对历史文化类栏目提出新的要求,如今的《百家讲坛》又一次站在推陈出新的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9.
随民众文化水平提高,近年我国电视荧屏出现了众多读书类节目,这些节目坚守文化品质,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起到了“文化担当”的作用。其中纪实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和符号化表达探讨阅读和社会、自然、自我之间的关系,将阅读日常化,并且在多个仪式化场景中以影像化方式重新定义阅读的范畴,用视频记录当下文化思潮,为文化保留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科教栏目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促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栏目除了要保持应有的文化品位外,也要贴近寻常百姓,契合普通大众的口味,为大众喜闻乐见。刚开始走精英路线的《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也曾面临着不温不火的困境。之后,栏目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栏目定位大众化、讲述方式故事化、讲述风格平民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调整,更加把观众的认知接受能力与情感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让观众对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像娱乐节目版一样津津乐道,最终使《百家讲坛》成功转型为"大众讲坛"。在当前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日趋式微的形势之下,《百家讲坛》的成功值得所有电视媒体探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电视讲坛文化传播模式的典型代表,2006年夏天,央视《百家讲坛》被易中天等众学人铸造成了电视文化传播史上的又一段激情岁月。  相似文献   

12.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3.
赵娅军 《传媒》2018,(2):36-37
继本世纪初《百家讲坛》之后,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潮.此后,《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相继推出,2015年,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也获得好评无数,2016年与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轮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典型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个缩影,近五年间该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泛娱乐化盛行的语境下,依靠传统文化类节目突围,或是我国电视节目实现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4.
宣华华 《声屏世界》2010,(11):68-68
几年前,央视《读书时间》因收视率原因在苦撑八年后黯然谢幕。现如今,曾红透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也连连下滑,有分析人士指出《百家讲坛》已进入“死亡倒计时”。是谁谋杀了《读书时间》,搞垮了《百家讲坛》?  相似文献   

15.
廖立胜 《传媒》2019,(12):6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积极创新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少年国学派》《百心百匠》《我是讲书人》《喝彩中华》等一大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大型原创戏曲文化类电视节目《喝彩中华》一经推出就以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节目“拥抱传统,喝彩中华”,以“人物+故事+戏曲”的新颖模式吸引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唐衍欢 《传媒》2023,(18):28-30
《光明日报》的“中国好手艺”专栏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记录他们的手艺故事,专栏文章朴实地展现传承者的精神风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本文从对专栏中各文章的分析中总结了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策略:情景交融地展现劳动之美、以发展的眼光看传承和创新、打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范本,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在电视媒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并不太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电视学术类栏目,《百家讲坛》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准确的定位和自成风格的节目制作方式值得其他电视媒体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央视的《百家讲坛》与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等讲坛节目的强大传播效应,引发中国内地又一轮的电视克隆与效仿之风,诸多的电视频道已经或正在着手准备类似节目的开办,如央视二套的《经济大讲  相似文献   

20.
曹阳 《新闻世界》2014,(8):371-373
《百家讲坛》、TED演讲,一个是中国最火的电视科教节目,一个是享誉世界的互联网思想平台,两者都发挥着传播知识的功能。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希望能为未来我国大众传媒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知识的功能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