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联想是指“由所感触或思考的事件、现象以及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它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它可以由当前的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历史教学中采用联想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3.
董莉 《历史教学问题》2006,(3):104-108,92
历史评价能力是高中生应努力培养的历史学科能力之一。它包括:(一)鉴别。指辨别历史材料的真伪并在材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辨别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与局限性的能力。(二)鉴赏。指感受、理解与评判艺术品、文物及文字史料的能力。(三)评论。指对历史上的事物、人物和史学观点等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鉴别、比较、分析,依据事实判定真假,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价值进行评判与论证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与想象力培养甘其勋一、联想力的培养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它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相关的事物之间有多种联系方式,联想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冬天到了”想到“春天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在复习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6.
汪宪华 《成才之路》2011,(18):24-25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那么,就让我们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在复习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7.
历史复习与联想教学LISHIFUXIYULIANXIANGJIAOXUE⊙唐骑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  相似文献   

8.
联想,是想像的一种,就是依据某个事物的某种特征,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例如,著名作家夏衍看到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不禁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就属于联想。(见《包身工》)人们在作文过程中的想像,经常运用和主要运用的就是联想这种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联想的方法。一、相似联想法。相似联想,就是依据某一事物的某种特征,去想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另一事物。这是人们想像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相似点不同,它又分为“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和“质同联想”三种方式。1.依据事物相互间的外形…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习个性化主要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的精神。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独创性。即在思维中有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非凡的、新颖的观点,具有超常、超群、超前等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2)历史变通性。即思维发散的范围大、难度多,思路灵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历史流畅性。即表现为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连贯性强,在单位时间里能表达出较多的思想。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有…  相似文献   

10.
作文离不开联想。联想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合理的联想会使文章内容 更加具体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不少富有特色的联想,很值得引导学生借鉴,从而打开学生思路,丰富习作内容。   情节联想。 (1)因果情节联想。由事情“因”的情节联想到“果”的情节过程叫因果式情节联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布局谋篇的。 (起因)卖火柴(受冻)→(经过)擦火柴(幻想:→火炉→烤鹅→奶奶 )→ (结局 )冻死街头。由此可看出,运用这种方式联想故事情…  相似文献   

11.
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关联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会产生影响,都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如果合理地运用联想。就可以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历史复习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于军 《文教资料》2005,(31):7-8
所谓联想法,是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事物,或由一个概念联想到另一个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平时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联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丰富多彩,增强教学效果。往往有的历史课上得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厌学,倒不妨试试历史教学中最…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动态。人与客观事物的接触,在脑子里留下痕迹,形成记忆,一旦被当前接触的事物所触发,便产生了联想。教学的规律与数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数学的教与学中离不开联想。联想,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运用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1999年高考历史第38题是材料解析题(共11分),考查有关文艺复兴的历史知识。从能力要求看,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对该材料处理的能力,能力要求适中。江苏省高考阅卷点历史学科组在阅卷前的试题分析时,大都认为第三问的回答容易失分(第三问是“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而从答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失分多在第一问,即“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答案应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而绝大部分考生的回答则是“人性”、“真理”、“古代优秀传统及思想”等等(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美育作为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实施美育,美育作为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关注,中学历史教学应该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创设审美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美育过程中应体现历史学科特点,注重历史情感的积淀,正确认识反面事物的历史审美作用,重视对审美个性的培养,还原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引领学生在求真中向善、审美、创美,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心,实现审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的研究对象,大到作为课程的定位与编制(针对课程论而言的历史学习),小到一部(特定的)历史教科书的教法(针对教授法而言的历史学习),其中可以罗列的问题,从教学目标到学习指导和测评一个都不能少。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界的研究视野,始终定格在学科教学法层面。固有的。教与学方面。因此“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始终没有脱离“教教科书”的羁绊,我们的学科教学研究,只着眼特定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而极少顾及学科的“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秦娟 《考试周刊》2011,(25):172-172
一、用联想复习旧知,使枯燥的史实趣味化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莱因认为:"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1]可见,联想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在历史教学中,比较好的联想记忆法有以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研究──兼与灌输式历史教学比较湖北孝感师专政史系黄红发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情感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逐步受到各基础学科界的青睐。从历史学科(本文限于中学)情感教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人们从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都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通过对两个以上事物之问存在的关联性和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联想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创造性思考方法。联想思考不能随心所欲,它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一般说来联想思考要遵循三条法则:一是有接近才能产生联想(关系联想),即联想的事物之间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处与联系,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二是有相似才能联想(类比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