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明儒关于《大学》诚意之"意"的定位大体可分两种:以意为心之所发,有善有恶,不具有主宰的意义;以意为心之所存,纯善无恶,是心之主宰。宋代学者思想中已体现出"意"定位之二重性,至明中叶王阳明这种分歧和矛盾更为突出,而其后学或在其"有善有恶意之动"的基础上提出"无意之意",以超越形下的善恶观念;或发展了"意"的第二种涵义,提出意为心之所存,来解决阳明思想中的矛盾,刘蕺山即是这一支诚意说的集大成者。在此过程中,诚意工夫的重点亦由"诚"逐渐落实到"意"。  相似文献   

3.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4.
论 律 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律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6.
赵华 《新读写》2010,(6):27-27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善与恶并存于心中,因此“性本善”与“性本恶”也常常成为人们辩论的话题。 性善、性恶临界于一念,一念临界于人们的意识,意识源于平时的修炼。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善与恶是时时相伴而行的。  相似文献   

7.
1.王守仁的心学四诀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色彩     
生命的色彩是丰富的,只有丰富的生命才是美丽的。生命中会有成功和失败,会有真有假、有善有恶……但正是这诸多的色彩,才把一个个生命点缀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开篇巧妙点题,为下文张本。)色彩因丰富而美丽,生命因丰富而完美。当你怀揣破碎的梦想,提着空空的行囊,告别昨日,准备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时,或许你的眼里充满忧郁,或许你不再有如花的面容。但请你抬起头来,看看远方的彩霞,聆听树叶的细语,你会发现美丽原来在前方,大自然原来是如此的和谐。(紧承上文,阐释生命的色彩应丰富而完美。)希望是那样的让人振奋。只有一种色彩不[总评]这是…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理想国》与希罗多德《历史》中记载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隐身戒隐喻,他们从恶之自由和恶之枷锁两个角度对善与正义的同一性发起质疑。后者对苏格拉底"各行其是"的正义观提出三方面质疑:一,节制与勇敢如何各行其是而避免冲突;二,如果人并非"被迫"行恶,他能否自觉抵制不正义的诱惑;三,当人为保存生命而"被迫"作恶时,他有何办法寻求宽恕。隐身戒隐喻的变体在柏拉图各行其是的正义论体系中打开了缺口,上述问题需要一个尊重多元之善的异质性正义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11.
《荀子·性恶》篇运用了三种逻辑论证性恶,但是这三种逻辑都是可以商榷的。“顺是为恶”认为任由人性发展会导致恶,因此人性为恶。但是“生而有好利”等不必然导致恶;而且“果”为恶不能必然地推出“因”为恶。“伪反为恶”认为礼仪是伪的、善的;而性与伪悖反,因此人性是恶的。但是礼仪“反于性而悖于情”,不能就此断定人性为恶的,因为人性有恶性,善性,以及“非善非恶之性”。况且礼仪与性不一定悖反,因为礼仪也可渊源于仁义礼智之善性端。“相较为恶”认为与善的礼仪比较,人性是恶的。但是“非正理平治”不一定就是恶,因为也可能是“非正理平治非偏险悖乱”的中性或朴性。而且圣王使用礼仪也可以是由于人性有善端或者朴性。倘若性恶论的理论依据不成立,性朴论似乎更具有合理性,也更适合阐释荀子人性论。  相似文献   

12.
经典寓言童话故事经历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影响了成千上万儿童的成长。当我们谈及《伊索寓言》《叶圣陶童话集》等作品时,总会不假思索地称其为经典寓言童话。这些经典故事的内容蕴含两种对立元素——有善良、勇敢、友爱等光明元素,也有恶意、暴力等阴暗元素,其价值并非纯粹通过善的元素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善与恶元素共同发挥作用,以恶映衬善,呈现善的可贵。  相似文献   

13.
佛与雀     
佛说,一切皆有可能,善与恶,好与坏,以及平和、温柔的心。雀说,生命在于运动,舞动的羽翎,是生命的例证。—题记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其实,人心就是两条虫,一条善虫,一条恶虫。当善虫打败恶虫的时候,你就表现得很善良很正义;当恶虫控制了善虫时,你就变得凶狠残酷,道德也就败坏了。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02,(9):69-70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  相似文献   

19.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20.
硬笔书法     
其实,人心就是两条虫,一条善虫,一条恶虫。当善虫打败恶虫的时候,你就表现得很善良很正义;当恶虫控制了善虫时,你就变得凶狠残酷,道德也就败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