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陈州粜米》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明代臧懋循编《元曲选》收入此剧,标无名氏撰。元代另一无名氏作品《盆儿鬼》杂剧中曾称赞包公“也曾三勘王家蝴蝶梦,也曾独粜陈州老仓米,也曾智赚灰阑年少儿,也曾诈斩鲁斋衙内职,也曾断开双赋后庭花,也曾追还两纸合同笔。”由此可以想到,这几个敷演包公故事的剧目在当时是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其  相似文献   

2.
元代戏剧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不同题材的杂剧剧本。以《灰阑记》、《陈州粜米》等为例,看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包拯形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论《陈州粜米》在元代包公戏中的两点创新赵章超元杂剧中共有十个保存完整的包公戏剧本,而《陈州粜米》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其它包公戏所难以匹敌的地位。本文拟就与包公戏的比较,论述《陈州粜米》的两点创新:一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了正面人物...  相似文献   

4.
包公戏与包公小说的关系(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千年的包公艺术史上,元杂剧中的包公戏是其高峰。但宋元说话和说唱的包公故事不仅在故事类型、情节模式、故事细节、人物动作、人物性格形象等等方面,而且可能在音乐与表演形式上,都影响了包公杂剧。也许由于没有文人的参与,在小说成熟的明代,并没产生优秀的包公小说,根据前代包公艺术改编成的包公故事集《百家公案》极为鄙陋,但对明代以后的包公戏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的长篇说书《龙图耳录》是包公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但与其说它是包公小说,不如说是侠义小说。而在清以来兴盛的地方戏中,包公戏或承传前代艺术,或新创,至今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包公一直是广大民众喜爱和称道的艺术形象。这位曾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自从进入民间传说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之后,就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口头和笔下千姿百态,面貌各异。比较说来,要算元杂剧中包公形象最富有民主性和人民性.其中又数无名氏的《陈州粜米》中的包公形象塑造得最为丰满生动,富  相似文献   

6.
小时候,听过一则轶闻,至今记忆犹新。有个演员饰演包公,临上台还在后台摘了化妆胡子大吃东西。开场锣一响,旁人一催,他起身就走,竟把胡子忘了挂上。及待到了台口,一亮相,一摸胡须,才发现下巴壳光溜溜的。情急之下,胡编了一段道白:“老夫在陈州放粮,把胡子忘在陈州,待我回马取来!”总算锣鼓家伙配合默契,掩护他冲进后台,挂上胡子,才又登场演出。这个小插曲,到相声演员嘴里倒是有点小“噱头”,但对这次演出来说,实在是一个大事故。演员登台,和教师进课堂一样,都是在  相似文献   

7.
台湾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在港台地区深受欢迎;广州电台正播讲的《七侠五仪》,里面也有很多包公的故事。于是乎,本来是家喻户晓的包公,他的名字和形象又更加流传了。是传统剧目、演义小说、民间传说里,包公被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甚至宣扬了封建迷信,有的故事是不足为信的。本文说的,却是历史上真实的包公。  相似文献   

8.
①宋朝有一年闹灾荒,包拯奉圣旨去陈州放粮,灾民拦路喊冤,把状纸递到包拯手里。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有一特殊现象:同一故事内容的杂剧很多,如三国戏,水浒戏等,都多达十几部。这一现象是元代特殊社会现实的真实表现,元代罕见的社会压迫现实催生了一批包公戏,这些杂剧表达了老百姓对公道和天理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蒙古族戏剧家场景贤及其《西游记》杂剧与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取经故事的流传及杂剧在其中的地位和杨氏杂剧对吴氏小说的影响两方面 ,论证了杨景贤杂剧对其前的取经故事给予了一次大结集 ,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吴承恩小说的成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气贯史册 清廉万世敬 ——包公垂范 包拯于仁宗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至翌年七月任池州知府。此事《宋史》本传无载,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缉稿》则言之确凿。《嘉靖池州府志》列包公为本方名宦,并有传记、载之甚详,包公胜迹,有孝肃街,有包公井、有包公祠、遐尔闻名。包公的故事,有口皆碑,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2.
明传奇《袁文正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流传比较广,影响比较大的包公戏剧目之一,主要写包公为秀才袁文正伸冤,断斩夺其妻的曹二国舅的故事.其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有着相同的取材和密切的渊源.本文拟将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从词话《断曹国舅公案传》到戏曲《袁文正还魂记》,“斩国舅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隔江斗智》杂剧与《三国志通俗演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就孙刘结亲故事而言,《三国志通俗演义》从情节设置、人物性格刻画、喜剧情调三个方面都有《隔江半智》杂剧影响;《隔江半智》杂剧是《三国志平话》发展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谢小娥》故事始见于唐传奇《谢小娥传》,唐代李复言又将其改写为《尼妙寂》,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以及清代王夫之《龙舟会》杂剧也都演绎谢小娥事。从小说到杂剧,《谢小娥》故事的情节内容不断地扩充完善,结构设置也越加跌宕起伏。谢小娥和李公佐是故事中着重表现的两个人物形象,且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的变化,使得故事的创作主旨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这里讲的是作文城白脸包公审理"隐瞒事件经过纠纷案"的故事。举报者是一个被写进《捉蝴蝶》习作的"表姐"。她在给白脸包公的检举信里说:"我表弟在他写的习作《捉蝴蝶》中,把我(习作中的‘表姐’)捉蝴蝶的经过隐瞒了。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一部在群众口头文学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长篇小说。它在成书以前,水浒故事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南宋时期,水浒故事成为民间艺人说平话的绝好题材,元代杂剧又把它们搬上戏剧舞台,创作出许多以宋江等人为主人公的水浒杂剧。中国文学史家和《水浒  相似文献   

17.
罗贯中撰作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和《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小说相比较,前三折写赵匡胤故事是对后者最末数回内容的放大和铺张,而第四折是对后者的延续和补充。《风云会》杂剧和《三国志演义》小说相比较,总体思想倾向非常一致,突出表现在君臣风云际会、中华全国大一统和天命思想这三个重要问题上。《风云会》杂剧和清初李玉的《风云会》传奇相比较,表现君臣风云际会的主题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四声猿》杂剧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艺术家兼戏剧家徐渭(1521—1593年)的作品,它是由四部不同折数、曲调不一的杂剧,即《雌木兰》(北二折)、《狂鼓史》(北一折)、《翠乡梦》(南北二折)、《女状元》(南北五折)组成。《四声猿》不但在体制、曲调上对传统的北杂剧进行有意识的改造,为后来的南杂剧兴起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艺术上突出了徐渭出“奇”的创作风格,体现了作者桀骜不驯,敢于嘲弄封建礼教的思想品格,是明代杂剧中有影响的作品。《四声猿》虽在故事本源上,都是对前人或民间流传的文艺作品进行改造和加工,然这种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杂剧》作者及时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西游记杂剧》),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整剧传世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曲,在明代神魔小说百回本《西游记》(以下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孙楷第先生推断其作者为明初杨景贤(言),得到不少人赞同。笔者近来重读孙先生《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一文,对“杨景言作《西游记杂剧》”的说法还有疑虑,故不揣浅薄,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向前辈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20.
《滕大尹鬼断家私》故事的文献渊源是《廉明公案》中的《滕同知断庶子金》,而并非《三言两拍资料》所引的《龙图公案·扯画轴》。该故事的人物原型在最初的《廉明公案》中就是“滕公”,后来在流传中一度被改成“包公”和“海公”。该故事在类型上属于“巧析家产型故事”以及“遗嘱”系列故事。故事中从“埋金”到“掘金”的情节设置受到了《晋书·隗焰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