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闻采访是最能体现新闻记者功力的一项工作。因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很难完成合格的新闻报道。要提高采访成功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处理好采访中几个方面的关系,对记者来说更为重要,更为实用。主动与被动的把握新闻采访,常常是直观地表现为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对话,更确切地说是围绕新闻主题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不应该是不变的"平等对话",而应该把握  相似文献   

2.
路飞同志: 你来信问,自己没有记者证和采访证,碰到好的新闻线索能进行采访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没有记者证也完全可以搞采访。这是因为,你是业余通讯员,不可能拥有记者证。但通讯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作之余采写新闻。这是你的神圣职责,所以,不能有任何顾虑。同时,通讯员主要是在本单位和有限的范围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因而,单位领导和群众大都了解你的身份。因此,搞采访一般不需要证件。当然,如果听到自己陌生的单位有好的新闻线索,在采访之前,最好先在本单位开上证明或介绍信,这样便于工作。如果是在外出时偶然碰到值得报道的事情,来不及办理有关证明,这时,你可以向对方出示身份证,作以必要的解释,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总之,只要你心诚,是能够打动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4.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5.
采访,经过试探性阶段,要迅速转入正题。试探性阶段不可太长,要适可而止。如果这个阶段拉得很长,开始的“闲谈”总是漫无边际,就会使访问对象觉得你是在闲聊,或者觉得你有些圆滑,甚至在卖弄自己,造成不好的印象。一旦造成这种不好的印象,在这次访问中是很难消除的。因此要尽快转入正题,开始正式采访。转入正题,首先要向采访对象交代采访目的,要准确介绍,不能含糊,以此来引导对方谈话。因为对方很急于想知道找他到底是干什么,他该怎样回答。记者要明确地告诉他,有哪些要求,如果说得不清楚,他就不能明确地回答。必要时还要交底。对方对记者采访往往有点疑虑,比如记者提了几点要求后,他会想,为什么找我?有沒有别的目的?会给我带来利益还是损害?特别是记者采访比较重要的问题,访问对象的疑虑就会更多,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先交底——这次采访要达到什么目的,对他有何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6.
宋一新 《新闻窗》2013,(6):39-39
一、事先设计好问题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套系统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前期做好问题设计工作。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有些记者来说,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在采访现场不知道如何提问,他们在遇到突发新闻事件现场通常问一些大而空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采访技巧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工作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中记者在采访受访者时,因为没有合理运用采访技巧,使得受访者无法很好地配合接受采访,以至于使采访陷入尴尬境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记者能够娴熟地掌握采访技巧,并加以灵活应用,才能挖掘出好的新闻点,报道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离不开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标志。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记者有主题意识,将有助于记者更好地进行采访和写作,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带着主题采访,也有利于记者对材料的选择。主题的确立,有助于增强记者的采访主动权。记者心中有了一个主题,就会根据主题的要求取舍材料,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题材,使采访更加有的放失,更加易于深入发掘。主题的确立,有助于增强报道的深度。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采访     
自从成为一名小记者之后,我从来还没有进行过采访。因为,很早就听人对我说过:“即使你侥幸成为一名小记者,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毕竟,你还是一名小学生,没有人会像对待一名记者那样对待你。”前些日子,《梨园春》来我市演出。早已闻讯的我兴奋不已,打算进行第一次采访。但又想起那些话,我内心矛盾极了。去吧,害怕失败;不去吧,就失去这次锻炼的机会,我犹犹豫豫的。对,只有试才会成功,不试怎么会成功呢?最后,为了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自己的勇气,我决定去采访。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我知道,我努力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采访追记     
记者采访就象家常便饭一样,平常的很。过去就过去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然而,有几次采访活动却使我难以忘怀。是经验还是教训“支持专业户,我们这里有个好典型”,吉林四平地委负责人向我介绍说。他还告诉我:“伊通县财政部门拿出十万元钱,扶持黄岭子公社养鸡专业户吕洪吉与其他社员联合办养鸡场,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在一县级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多年的采访经验告诉我,成功的采访,关键是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做细做足,往往关系到采访的成败与否。一些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记者埃.利布林采访赛马骑术师阿卡罗时,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左脚的马镫比右脚的马镫高多少?”阿卡罗对这个内行的知情问题反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功夫不在想象,而在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他所有的采访本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全面的情况了解到.记者采访成败与否,建立在取得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的合作上,采访对象提供的真实情况,是记者得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与反映的前提,而采访对象能否顺利地、如实地把真实情况告诉记者,同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不要滥用“你有什么感觉”很多记者好像是从医科学校毕业的,一张口就是:“先生,你有什么感觉?关于你的天才等等,你到底有什么体会?”迈克尔·阿伦在《客厅里的战争》一书中谈到,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滥用“你有什么感觉”这类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几乎毫无用处。在专业采访中,这种问题只是用作缓兵之计,让记者有时问想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或者设法从对方机械的回答中捕捉一点名符其实的消息。网球球星比利·金说,“在你接受采访时,记者老是问你有什么体会。干这件事有什么  相似文献   

14.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被报道者变革现实的实践。这是由记者职业的特点决定的。记者不可能对他所报道对象从事的社会实践事必躬亲,然后再去报道。但是“你做我写”,记者获得的只是间接知识,缺乏亲身体验,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体验式采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变“你做我写”为“我做我写”。尽管每一次体验的时间有限,但对常年扮演“你做我写”角色的记者来说,还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从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就参与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采写了治理超限超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等大量的新闻稿件。根据记者从事多年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的基本认知,在新闻采访前有大体的主题构想和采访提纲以营造舆论宣传氛围,鼓舞施工一线劳动者士气,促进工程建设。确定主题和文章的框架在采访中很明显地感觉到,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所表述的事情与所设想的主题内容多少都会有背离的。因此,在采访笔记整理成稿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因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容易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比较特殊,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关的法律限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隐性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一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7.
采访奥运会与世界杯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什么东西是最不可或缺的?100个记者中有99个会告诉你是一张正式的采访证.  相似文献   

18.
薛丽萍 《青年记者》2010,(14):63-63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