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我国古书画作伪,由来已久,早在晋唐时期就已出现。到了北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古玩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形成我国书画史上第一次作伪高潮。到了元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衰退,书画作伪曾一度呈下降的趋势,但作伪之风并未停止,保留至今的伪作还不少,尤其是钱选、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大名家,有关他们的伪作还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2.
徐辉 《收藏》2008,(6):159-160
书画作伪古已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书画赝品,明清和民国时更是达到了作伪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因政策方面的原因书画伪作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书画作伪卷上重来,尤其是艺术品拍卖市场设立以来,书画拍品的高额利润给作伪者打了一支兴奋剂,致使赝品层山不穷,充斥市场,其花样之翻新,手段之众多,伎俩之丰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3.
金申 《收藏》2015,(5):138-143
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青铜器、书画、瓷器等各种艺术品作伪兴盛,所谓六朝时代的伪造铜、石造像也一时涌现,迎合了文人墨客以及洋人的口味。其作伪方法也不外乎以真品翻模、凭空捏造、移花接木、加刻伪款等。内中在真品佛像上加刻伪款之作伪方法,在笔者此前发表的文章中也举出数例。此后一直留心,至今陆续又有所得,现一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懋锫 《收藏》2011,(7):90-93
自从有了收藏这个行业,作伪也就随之而生,特别是在收藏热的当下,伪品泛滥于市。作为收藏的重要门类—青铜器,无可厚非成为作伪的首选对象。面对高科技介入,作伪技术如虎添翼,顿时难倒了许多"专家",迷惑了一大批收藏爱好者。  相似文献   

5.
清代书画作伪,较之明代,有增无减,到晚清再次掀起高潮,其作伪手段、地区等又有所翻新和拓宽,造成真伪掺杂的混乱局面。对此,《书画说铃》一书有所阐述(不录)。此文只对其辨伪方法要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收藏界》2007,(8)
随着钱币收藏者队伍的壮大,中国钱币作伪的数量和"质量"又有了新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追踪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大量作伪事实,其中使人上当最多、受害最甚的作伪事件有更进一步疯狂发展的趋向。因此有必要给予揭露,以引起同好的注意,加强防范。前年开始,北京某古玩市场有售整  相似文献   

7.
王照宇 《收藏》2006,(9):46-48
时下国内弗画市场异常火爆,在悠久的中国书画鉴藏史上几无出其右者。社会的长期稳定,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加剧了艺术品的商品化趋势。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书画造假作伪之风也随之盛行,以致大有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08,(5):27-27
伪造邮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专门印成新票,意图行用者,此类如民十二上海工部局在某处抄出之印票机关,其印者多为一角、二角及五角之大数票,大多希行用于包裹上者,因票额小,则行使较繁,易于犯见不若大数票之收入可多也。……一类系专门印成集邮家之所需之高贵票或在真正邮票上加盖作伪,以求蒙混于收集邮票者。摘自《新光月刊》第四卷  相似文献   

9.
《收藏界》2007,(8)
代笔是古书画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现象,是否把它纳入作伪之例,行内也有争议。从两宋以来代笔现象时常可见,也可谓书画史上的一道风景线。代笔,一般是指出名书画家,让风格与自己相近的学生、弟子、亲属来代为作书作画的现象。代笔书画一般由代笔人完成书画后,由被  相似文献   

10.
蔡显良 《收藏》2006,(1):38-39
当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面世之后,在利益等目的的驱使下,便会不断地有仿品伪作产生。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社会经济比起唐代更有发展,文化艺术也走向了新的繁荣。在书画艺术发展兴盛的同时书画复制与作伪现象也十分普遍。宋代的书画复制与作伪主要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方玖骅 《收藏》2007,(11):85-85
文先国先生在《收藏》杂志2007年4期《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文中说:2006年5月号《收藏》“发表的石家庄方玖骅先生《艺术品市场手札作伪例析》一文,例举图9(陈梦家手札)是对图10的伪造,亦有指真为假之嫌”。笔者认为文先生没有仔细阅读我那篇文章的全文,以致得出错误的推断。  相似文献   

12.
银圆辨伪     
近年来,银圆收藏不断升温,其主要原因是银圆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因利益驱动,银圆作伪一直是古玩做假的“重灾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造假者的作伪技术不断换代,仿制花样也不断翻新,在当今的古玩市场上,上当受骗者屡见不鲜。为了让广大银圆收藏者不再大意失荆州,笔者在此谈一谈辨认银圆真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崔美华 《收藏》2007,(4):82-84
我国书画作伪的历史,一般都认为肇始于晋唐时期,其依据源于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书载:“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间所秘,  相似文献   

14.
自从古钱受人喜爱、收藏、争购,便有人作伪牟利。作伪的手段主要有:翻砂:以真古钱为模子,进行翻砂浇铸。然后刮磨、添锈,与真钱甚肖。有的熔古钱浇铸,连铜的成色也难鉴别。笔者曾在文物市场地摊上见到一大堆“崇宁通宝”大钱,锈色斑斑,细看笔划棱角分明如一,显然是同一模子里伪造出来的。也  相似文献   

15.
周姝 《收藏》2007,(9):26-26
针对书画名作进行复制的行为由来已久。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广收天下所流传的王氏书作,许多人踊跃进献,一时鱼目混珠,真伪难辨,于是让褚遂良进行鉴定。可见早在唐代,作伪的现象已可常见,作伪的手段已很高明,非专门家已莫能辨。唐太宗还让当时的一些著名书家临摹他最喜爱的《兰亭序》,作为礼品赏赐众臣。  相似文献   

16.
朱纪 《收藏界》2012,(12):38-41
(接上期)作伪人们以受沁的古玉为美,以受沁多、色美者为贵,却很难知道鉴别真伪沁色的诀窍。历来制造假古玉者更不会公开作伪沁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历史的资料中和当代的手段上分析辨伪的依据。沁色的辨认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沁的深浅变化;玉的土蚀现象;沁色透光情况。如下:沁色分布很难匀净,其中  相似文献   

17.
集邮文化的概念在我国萌芽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1990年11月,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集邮文化的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文化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先进企业中有了长足的发  相似文献   

18.
陈根远 《收藏》2008,(6):158-159
拓本作伪,大体可分为碑石即为伪物、非为原拓而为翻刻本、以晚拓充早拓几种,情况。鉴定碑刻拓本,先要看碑刻名字是哪一朝代的。如金石书中查不到(不包括新出土碑刻和宋元以后碑刻),碑刻署年与书法风格又出入较大,则要警惕,看是否碑刻本身即为向壁虚造。在《增补校碑随笔》等书中附有伪刻牌刻目录,可供收藏者参考。确认是原拓(或翻刻),则要与确信之原拓进行逐笔逐画的校刊,  相似文献   

19.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05,26(2):14-18
阿诺德是"现代体育之父",他首次把竞技体育引进学校,改革了学校体育,又把改革了的体育推向社会,形成三者的统一体,因此,现代体育从开始就具有"整体性".事实是这样吗?经过考察,发现这又是一桩不大不小的作伪事件.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7,(6)
正2017年5月12日是著名书画家黄叶村去世30周年的日子,有感于40多年前即与先生相识的机缘,加之纪念先生诞辰百年时,因工作的需要,我集中过目了数百件署名先生的书画作品,真伪相杂,见之让人感慨良多,且知近两年挟新技术的作伪更甚于前,故记录下思考后的一些感想,与书画鉴藏界的同好们分享,亦是告慰寄居天堂卅年的叶村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