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张智强 《大观周刊》2011,(38):36-36
程序公正是刑事司法所应具有的内在品质,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沉默权对程序公正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程序的均衡对抗,实现对人权的保护。我国目前在沉默权问题上还存在争议,本文试就刑事沉默权及其在我国的适用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雪娇 《大观周刊》2012,(52):49-49
我国现阶段刑事诉讼中,虽未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已实行“部分沉默权”制度;展望未来,我国在刑事诉讼中将最终确立完整意义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什么是沉默权?建立沉默权制度与遏制刑讯逼供有什么关系?沉默权制度是否会成为打击刑事犯罪的障碍?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浅谈沉默权     
伍江林 《大观周刊》2011,(46):20-20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外国立法中,确立沉默权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是沉默权的经典体现,而我国是否应该引进沉默权制度,引进沉默权制度是否会水土不服,沉默权能不能适应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4.
谭优 《大观周刊》2013,(10):29-32
自从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刑罚,刑罚正义一直是社会公众关切的主题。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将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作为其始终的追求的刑罚才是正义的刑罚。实现刑罚正义的关键是量刑公正,但在中外的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量刑偏差问题均普遍存在。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实体上的量刑偏差问题和程序上的“量刑依附于定罪”的问题,我国从2010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量刑规范化改革改变以往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混为一体的做法,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是规范量刑自由裁量权,实现量刑公正、均衡的重要保证。随着改革的进行,量刑的公开性及公正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国传统的证据法主要适用于定罪环节,在量刑环节目前没有建立一套专门的证据规则,对于定罪完成之后的量刑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势必会影响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实际效果。在量刑程序中,量刑证据的收集、举证、质证、辩论等程序决定着证据能否达到充分的程度,然而充足的量刑证据才是限制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的根本手段,是量刑公正的基础,是实现刑罚正义前提。在量刑规范化改革大背景下,量刑证据的相关问题是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急需完善的问题,量刑证据制度的改革也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将社会公众对量刑过程及结果的不清楚、不理解的状况比喻为“重重迷蒙雾”,将实现刑罚正义比喻为“妍妍正义花”,试图从充足的量刑证据是拨开重重迷蒙雾的工具,方能实现刑罚正义看见妍妍正义花的角度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确立,体现了国家对公民人格尊严以及基本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促进我国法治型社会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本文中就沉默权制度在刑诉中确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介绍沉默权制度的具体设计,以期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简论沉默权     
刘海鹏 《大观周刊》2012,(14):38-38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对追诉者的讯问和询问可以拒绝回答的权利,是国际司法准则中最低限度权利保障之一.近些年来.尤其是自从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关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成为刑事诉讼法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对沉默权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鞫谳分司制度是两宋时期独特的司法制度,其有效地强化了对刑事审判权的内部监督制约,有效地避免了许多冤案的产生,在保障刑事执法公正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岩 《大观周刊》2012,(3):56-56,17
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沉默权问题开始引起法学界、司法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以追究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为刑事诉讼价值目标,因此,对沉默权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司法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洋  陈石 《大观周刊》2012,(50):47-47
所谓简易程序.是指在一审程序中基层法院审理某些事实清楚、案情简单、犯罪轻微的刑事案件中所适用的比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简易程序作为刑事审判程序的一种模式.是类属于审判程序的.所以对于刑事审判程序的一般原理简易程序依然适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的启动和实施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并对如何解决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立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尽管不同国家对听证的定义、范围、形式和程序的规定不尽相同或统一,但从行政程序的角度来看,听证要求体现在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形式将行政决定建立在合法适当的基础上,避免行政决定给行政管理相对人带来不利或不公正的影响,从而实现行政管理公平、公正这一崇高的社会价值理念却是一致的。我国在《行政处罚法》中首次引进了听证制度。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对听证制度进行了适当的细化,在《档案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二十三条进…  相似文献   

11.
张家磊 《大观周刊》2012,(28):76-76
程序正义是一项要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没有程序正义,也就很难实现实质正义。也正是由于对程序正义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本该可以避免的佘祥林冤案,从该案的全过程可以看出:刑讯逼供、法院先定后审的审判程序、有罪推定是违反程序正义的具体表现。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和做法,在司法实践中遵守程序正义,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李桂玲 《大观周刊》2012,(35):46-4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对一些问题难以把握,需要从受案范围、程序、地位、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李桂玲 《大观周刊》2012,(41):105-10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对一些问题难以把握,需要从受案范围、程序、地位、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14.
边穹 《大观周刊》2012,(42):53-53
重实体轻程序曾经是司法界的一种错误倾向,其源于部分司法工作者对程序公正的认识不清,本文从程序公正的现实意义入手,着重解读新刑诉法在程序立法上的健全与完善,以及阐述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的司法实践中如何坚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并重。  相似文献   

15.
张明勇 《大观周刊》2011,(23):18-18
作为一种刑事诉讼程序,刑事自诉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公诉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具有不能为公诉完全取代的特质。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刑事自诉制度的存在价值并分析运行中的问题并究其原因,从而构建符合中国实情的刑事自诉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把刑事和解作为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性文件、内部工作制度等形式探索开展了刑事和解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并得到立法肯定首次写进新刑事诉讼法。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程序提出了挑战。检察机关要提升执法理念,正视刑事和解中面临的司法资源不足、和解协议执行不力、刑事和解监督缺位等问题,从观念转变入手,加大队伍、机制等建设力度,积极优化刑事和解的效果,实现新刑诉法的立法初衷。  相似文献   

17.
单良 《大观周刊》2012,(50):377-377
20世纪90年代诉讼法学界展开了所谓“沉默权”的讨论.并一度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这种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沉默权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二是中国是否适用与引进。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项与沉默权配套制度的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却被遗忘或忽视了。其实这个制度对我们并不陌生.至少在司法界尤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李杨 《新闻记者》2003,(2):30-31
关于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舶来品,它最早产生于普通法系。英国较早在司法程序中创造了听证制度,以后这种制度从英国传到美国,美国又把它移植到立法之中,迄今已有50多年。它的基本精神是,无论行政决定的内容是不是公正,首先必须在行政决定的程序上实现公正。而听取利益相关人的意见,正是程序公正的最低要求。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听证制度被逐  相似文献   

19.
杨晓燕 《大观周刊》2012,(33):45-45
刑事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保护的重点对象.从当代刑事诉讼的发展来看,扩大和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发现刑事案件线索,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因素。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被普人的保护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实践中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刑事档案在查明案件事实和归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介绍了刑事档案管理的主体、期限和方式,并重点说明刑事诉讼档案管理的意义和在审判监督程序中的特殊功能,并就审判监督程序档案的管理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