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代以来叙述“80年代”的小说在“80年代”与文革的关系描述上表现出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显现了鲜明的当代史意识.“80年代”与文革的连续性在文本中大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将影响甚至左右80年代的一些思想资源追溯或归因至文革时代;二是这些作品或浅或隐地指出由于思想意识的滞后性,文革期间所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继续残留到80年代,影响了80年代的社会生活.1990作家对于文革与“80年代”历史连续性的重新认识使其在叙述过程中将历史充分复杂化,在明确特定历史时期主导性特征的同时,获得对历史更为全面多元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者认为,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最终形成阶段;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年代”表述一般采用“世纪 年代”(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方式表示。近年来有人建议改用“年份 年代”(比如“1990年代”)的形式表示,其主要理由是,“世纪 年代”表述法不便于称说每世纪的前两个年代。这一观点是不妥的。关于每世纪前两个年代的名称问题,我国最早地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金有景先生认为应该称为“零十年代”和“一十年代”。这一观点是符合汉语的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任向群 《上海教育》2008,(15):47-47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在冷战时期的美苏核对抗阶段,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导弹防御系统便成为双方军备竞赛的重点,但当时双方都深感技术上的不甚成熟和经济上的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5.
一、整体性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二十年代.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建立了有机体系统的概念。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思想。三十年代末.贝塔朗菲从有机体生物学转向建立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观意义的一般系统理论。学者们给系统所下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亦有拥护,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八十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的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7.
阿永 《大学时代》2006,(5):I0006-I0007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创建于1911年,60年代大体形成了全国范围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80年代以来,职业技术学校(一般称技术学院)招生人数及规模日趋扩大。以威斯康辛州为例,全州现有45所职业技术学校;分布在16个学区。1993-1994年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为438396人,占全州人口10.9%。  相似文献   

8.
陈炽,早期维新思想家,他的国防思想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是其国防思想形成的基础。四维说是其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海防思想上他主张控制南洋,筹划东海防务,具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他的国防思想贯穿着“勤远略”,“先富而后强”,“国防高于生存”等新的国防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戴刚  章梅 《小读者》2010,(6):18-20
又是一年“六一”到.又是一年儿童节。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然而,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六一”儿童节.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六一”儿童节.感受不同时代的欢乐童年——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初期文学通过重建“启蒙”叙事和重构“现代化”意识,以达到对历史的“中断”和“修复”并重建自我认同。在此过程中,现代主义话语与新启蒙话语既有力地参与了“人”和“启蒙理性”的建构,又以其内在的分裂性而自我解构。1990年代启蒙叙事的渍败和“人”的解体,既是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危机的新变,又是1980年代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1980年代与“历史”构成了第一个辩证,1990年代与1980年代构成了第二个辩证。  相似文献   

12.
一、“类意识”的形成和内涵 1.“全球问题” “类意识”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全球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全球问题”这个概念,是由罗马俱乐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问题”一词在各种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个高频词。但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并没有使得“全球问题”这一概念得以清晰,恰恰相反,它的含义越来越让人难以确切地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雷锋,一个永远的文化符号。20世纪60年代.他曾引发全社会向他学习的热潮;90年代.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上映,让全国人民开始反思“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而到了2003年,在新浪网展开的一项调查中,雷锋仍被公众评选为“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居于第七位。  相似文献   

14.
听说.这些年时兴个“XX后”,管70年代出生的叫“70后”。80年代出生的叫“80后”。俺是90年代出生的,按普遍的说法,俺也是“90后”了。  相似文献   

15.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废名先生”,他的新文学则响应着三十年代新文学整体的专门化倾向。三十年代前期是这一转变发生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期前后废名诗学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嬗变,从而将之再度历史化、问题化。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治背景下,左翼杂志《文学》在一年内连出四个专号对付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其“创作专号”所刊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给30年代沉寂的文坛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型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形成了四个历史阶段,即“常识”课程阶段(从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后期)、“科学”课程阶段(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科学领域”课程阶段(从90年代后期至今)、“做中学”课程阶段(从2001年至今)。无疑,探究其变革历程,对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长期存在的失业、通货膨胀等“滞胀”问题,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贫富悬殊、社会民主及公正问题越来越严重。试图解决这些“反常”和“危机”的经济学理论纷纷产生,成效却很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价值观念进行彻底的批判。西方绿色经济学(Green Economics)则相反,完全抛弃了传统经济学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与主流经济学范式截然相反的后工业社会经济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19.
《林兰香》的成书年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林兰香》的成书年代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在康熙年间;一种认为在道光或稍前;一种表示不能确定。本文从《林兰香·序》中所透露的“以不奇为奇”的创作思想及寄旅散人评点中13次提及“前明”这一现象,推断作者(或评点者)应生活在明末清初;又从评点中出现的康熙初期邵飞飞的诗句“马粪如香细细添”,推定《林兰香》的成书年代当在康熙初期的1676年左右。  相似文献   

20.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