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利 《今日教育》2013,(5):39-39
偶读集录胡适散文、随笔的《读书与胡说》一书,对这位“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位中心人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初期,胡适被冠以“资产阶级思想代表”,那场对他全面否定的批判运动后,人们曾一度对其噤若寒蝉。然而,从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来看,胡适在文学、史学、教育等诸多学术领域中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他一生毁誉双重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其成为20世纪批判理论的代名词,应归功于以霍克海默为掌门人的法兰克福理论家们的学术活动。20世纪30年代,霍克海默是一个激进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社会批判理论家”。二战后霍克海默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悲观的历史哲学并同西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妥协。  相似文献   

3.
作为常州词派重要的理论家,周济提出了“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词学思想。近十余年来,学术界对周济的词学理论、词学渊源及其在常州词派的影响作了较多的关注,有成绩,亦有不足,试将其梳理。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人生派诗歌以文学研究会诗人为主要代表,提倡“血和泪的歌吟”,思考社会与人生,追求理想和光明。具有深刻的为人生的思想;诗歌艺术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显示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深化。人生派诗歌创作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歌会及40年代的七月诗派都有较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适以"科学方法论"的倡导者自居,对五四以后勃兴而起的疑古思潮影响巨大.胡适由治诸子学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清理,以此实践了他的方法论并使之系统化.至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胡适对"疑古"渐生疑窦,而对其所倡方法论加以反思.从对胡适所治诸子学的前后变化中,恰能看出胡适疑古学本身的嬗变及疑古派分化的某种端倪.  相似文献   

7.
曲沐 《文教资料》2001,(6):77-85
20世纪之初 ,曾是中国思想文化界最为活跃的时期。被誉为“本世纪十年代后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三个巨人”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 ,不仅都是“新文化运动” (胡适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将 ,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旷世杰构的小说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胡二人都是赫赫红学名家 ,陈独秀却淹没无闻 ;其实 ,尽管他的论红文字不多 ,但其见解却自有其高明之处。胡适曾推崇陈独秀说 :“他有充分的文学训练 ,对旧文学很有根底……他更崇拜小说 ,他说曹雪芹、施耐庵的《红楼梦》《水浒传》比较归有光、姚姬传的古文要高明的多 ,在那时说这种…  相似文献   

8.
作为身历“一二·一运动”的民主革命青年,王景山在20世纪40年代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遇合了鲁迅及其文学。这种独特的遇合方式形塑了他对鲁迅别样的理解,也在20世纪80年代生发出他对“爱国主义鲁迅”的系列论述。这些论述以国民革命时期投身实际斗争的鲁迅形象为轴心,突出了“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联动性,也试图用“民”这一媒介性的概念调和鲁迅早期“人国”思想的内在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景山则日益疏离专业性的鲁迅研究,而以“弘扬鲁迅精神,宣传鲁迅思想,普及鲁迅著作”为职志。但无论是倚重鲁迅资源参与的思想论战还是以广大青少年为目标的鲁迅普及教育,都浮现着早年民主革命经验悠远而绵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常州派词学思想是清代词学乃至历代词学的一座重镇,对后来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有深远之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这一词派词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词不同于其他文体之美学特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优秀词篇的艺术价值所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常州词人的士人心态、学术思潮以及嘉道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求变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常州词派之所以能够崛起于乾嘉之交,既与此时期特定之文化土壤及精神气候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词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词之美感特质为主线,对嘉道时期常州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张惠言与周济二家的词学主张进行了爬梳整理。重点论述并评价了张惠言词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立意为本之内蕴要求——近于比兴之表现方法——低徊要眇之审美追求——指发幽隐之鉴赏原则四部分;以及周济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即“词史”说:周济对词之内蕴的拓展主张——“有无寄托”说与“寄托出入”说: 周济的创作论——重视接受主体之鉴赏思想——“空实”说与“浑厚”说:周济词境思想之萌芽四部分。在论述过程中,既力求真实地揭示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又试图反映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期望还常州词派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华人历史舞台上,胡适始终占据枢纽的位置,没有人能忽略他的存在。即令在1950年代的中国大陆,胡适好似千夫所指的批判靶子,历经大规模“胡适思想批判运动”的清算和批判,胡适一度是人们的历史记忆里被扫地出门的人物。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胡适在中国不仅已经从冰封已久的记忆仓库里被逐渐解冻;  相似文献   

11.
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但不少学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学界迄今仍存争议。综观胡适一生,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它变作“一般人的问题”,其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尤其是杜威思路的亲切体会和运用。不过,胡适也把他通过严复接受的天演学说的竞争性和破坏性融铸进了他的“杜威方法”,使其更加激进,故其所谓的“杜威方法”恐怕是个集大成。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我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反对中国“惰性文化”,主张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曾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使他未能在文化革命的道路上走到底,这也是胡适本人的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计有22个篇目论述了司马相如。其中,多数是关于辞赋创作的。刘勰列司马相如为十大"辞赋英杰"之一,推其为"辞宗",对司马相如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勰以"繁类以成艳"、"断而能悲"、"气号凌云"、"丽而不典"等分评相如之《上林》、《哀秦二世》、《大人赋》及《封禅文》诸文,揆情度理,衡鉴精当。此外,《文心雕龙》还对司马相如赋偶对、夸饰、事典、练字等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征引和剖别。刘勰的论述,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圭璋先生的词体传习思想包括传习指导思想与传习方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在“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的总则之下,他提出习词的读词、作词、改词三步骤及相对应的方法,同时,他以实际传授行为传达出对解词与训练作词的识见,从中可以见出系统而细致的传习理论与知行合一的传习理念。其传习思想上承宋元以来的传习传统,下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传习系统,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代表了近现代词体传习形态的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是较早重视教育改革的一位学者,这一点很久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今天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重温胡适五四前后对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种种努力,不能不令人感佩并有所悟.  相似文献   

16.
"闲人"雅歌——欧阳修词学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湖念语》及词体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学观念,即合乐可歌的体性、"聊佐清欢"的功用及"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在词体文学音乐性、功用等方面,欧阳修与当时人们的观念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对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重视,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整理上。欧阳修的词学思想与宋人文化高涨不无关系,有别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所主张之"雅"。欧阳修的词学观念与其创作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在遵循词体体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词的品格,为苏轼、秦观等词人提供了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7.
进化论是胡适倡导文学革命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青年时代的胡适不仅通过严复的翻译、梁启超等的著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哲学中朴素的进化论思想。胡适用进化的方法去思考、去研究中国文字和文学问题,并以中西文学史上的文学进化为根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相关主张。同时,他还以创作实践—白话新诗《尝试集》证明了自己的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不仅颠覆了一个旧的世界,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适应并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然,胡适将进化论借用在文学上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有着庸俗化、机械化等弊端。  相似文献   

18.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