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2.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3.
从感性的角度来看,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其一,多诵。 之所以说“诵”而不说“读”,是因为:读,也许是精读,也许是泛览;也许是眼读,也许是口诵。而“诵”则是专指出声地念诵。要形成较强较多的语言的“格”,光靠一目十行的泛泛而读是不行的,而要靠的是反复的认真的念诵。只有这样,才会在人们头脑里逐渐形成某些固定的“格”。  相似文献   

4.
“夜诵”考     
班固《汉书·礼乐志》中提到了“采诗夜诵”这一制度,对“夜诵”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不同。根据与班固同时的马廖给皇太后所上疏中提到“夜诵”一词的确切含义,可以断定,班固所说的“夜诵”指的是“夜中歌诵”,但这种夜间的歌诵是有特殊含义的。其司职者为宫中的盲乐师瞽嚎,内容为采自民间的“赵代秦楚之讴”,方式为配乐配曲的唱诵,其目的则是要让最高统治者得以观风知政,从而实现劝诫教诲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而“经典”与“礼仪”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年来,我园本着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领域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研理念,将“经典”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开展“诵经典、习礼仪,诵经典、识博文”的经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方法的改革,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兴趣为突破口,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以“诵”助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一向以字、词、句的讲解为主,从而忽视了“诵”的教学。而对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古代书面语中生疏的字词、抽象的语法规律,学生们了无兴趣的确不足为怪。因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首先加强学生文言文语感训练。而培养语感,则必须对学生加强“诵”的训练。“诵”即“吟诵”,是形成并强化古文语感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文言文教学的初期…  相似文献   

9.
为期两天的“中华诵·经典诵写讲”研讨会暨中华经典教育全国校长论坛目前在山东潍坊闭幕,会议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思路、举措展开了研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0.
归来兮,吟诵之教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吟唱诗歌的传统。这要上溯到先秦时代。那时崇尚“诗教”,学习“诗三百”,方法包括“诵”和“歌”等。 “诵”是响亮地读(含背诵), “歌”是演唱。根据陈少松先生考证, “唱”分成用乐器伴奏和清唱两种。清唱,古  相似文献   

11.
余耀 《生活教育》2011,(10):79-81
一、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传统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记”。“诵记”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有些机械的,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私塾中的情景,可见一斑。但是“多接触、多熟悉”、“熟能生巧”却是学习语言的妙法。从心理与生理的角度看,“背诵”是儿童的专长,记忆力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标识。  相似文献   

12.
伍火震 《学语文》2006,(4):54-54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读”。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诵中培养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拟于七月一日在五省市组织开展“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诵读活动。6月17日,“中华诵·颂歌献给党”红色经典诗文诵读晚会(井冈山篇)在吉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家学教育,始终在古代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它的研究,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大方。一在古代,家最普遍的含义是“一家男女七人以上财授之下地……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这里的“家”即现代所谓“家庭”。家在西周、东周又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周礼·夏官》云:“家司马各使其臣”注“家,卿大夫采地。”所谓“族”,也有“家”的含义,它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总称,是放大了的家庭。《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颖达疏云:“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家学的“家”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家族。家学教育通常有下列形式: 第一、正规系统的家庭蒙养教育。三国时魏国钟会即为典型:“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钟)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二岁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日前印发〈〈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种通知》。《通知》指出,开展中华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讲解,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相似文献   

16.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赋”在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前者指假物取类、长于修饰的文饰之语,后者指“不歌而诵”或“不歌而诵”的诗“。辞赋”的得名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了解“辞”“、赋”的特殊涵义,对扬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划分就不可能有一个透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刘伟 《辅导员》2009,(1):6-7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 所谓“计字日诵”,就是欧阳修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必须熟读成诵300字。看来不多,但做起来并不易。他的这种读书法是这样实施的:  相似文献   

18.
毕朝晖 《湖北教育》2009,(11):34-34
近日.“中华诵·2009经典诵读竞赛”在罗田县教育局五楼会议室落下帷幕,来自罗田县理工中专的肖立秋老师获得第一名。“中华诵”经典诵读,在罗田县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年。今年的经典诵读比赛以“传承文明、歌颂祖国”为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略论了先秦时的舆论现象,对“舆人之诵”中的“舆人”和“诵”进行了辨析。通过分析和论述,对当今社会舆论传播的方式及具体运作都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诵帚庵纪闻·闻雅》第一则补全李清照《转调满庭芳》“消摩金锁”句,可信。第十二则读枚乘《七发》“薵蓼”为“绸缪”,解“壮骏”为“雄骏”,远胜李善、王念孙之说。《诵帚庵初学稿·无题二首》仿李商隐之作,分别讽刺张学良、评判汪精卫,极为隐晦,然皆寄意遥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