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眼下,关注民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媒体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必须关注民生.党报的新闻标题,要想吸引人,就必须让民生唱主角.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要把“新闻眼”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上。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沉下去,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谈话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和关注。如何让电视谈话类节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笔者认为,选题时关键要着眼民生,把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题材。  相似文献   

4.
现在各种新兴媒体发展迅速,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党报要想在新时期、新阶段巩固自己的舆论引导地位,就必须落实"三贴近"的原则,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和凝聚力。这就要求我们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还要关注民生,加强民生新闻的报道,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5.
于潇 《新闻窗》2011,(5):43-43
近年来,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方针指导下,新闻界兴起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从广播电视媒介到平面媒体,从小民生扩充到大民生,成为新闻传媒时下最惯用的新闻表达手段。从新闻业务的研究角度看,什么样的新闻是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新闻报道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是办好党报的根本出路。如何做到"三贴近"呢?笔者以为必须抓住四点,即找准读者的视点,关注社会的热点,发现会议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范非 《新闻采编》2007,(6):42-43
专家应当成为新闻媒体的常客,新闻报道"三贴近"中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就包括贴近专家。作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好稿,就必须广泛结交专家,与专家交朋友、  相似文献   

8.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围绕这一原则,当前,各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从而在新闻媒体形成了民生新闻热潮。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新闻改革的成功尝试,因此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媒体把关注老百姓生活理解为对民生市井、日常琐事的关注,甚至将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严格划分开来。笔者认为,这样  相似文献   

9.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特征,它与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新闻"三贴近"基本一致。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南阳日报·社区新闻》版应运而生。在编辑《社区新闻》版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记者、编辑必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意识、民生情怀,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让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07,(9):1-1
我们的新闻报道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以人为本”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精神内涵。本文从品牌价值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几方面总结,阐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化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1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三贴近”上要取得新进展。因此,不仅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实现“三贴近”,作为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更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做好调查研究,把“三贴近”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把来自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告诉群众,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民解忧,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民生"类栏目都是各大媒体的收视"王牌"。实践证明,哪家媒体的新闻宣传对民生关切更到位,观众对哪家媒体的认知、喜爱和信任程度就会越高。"关注民生"既是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也是增强电视节目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关注民情更要服务民生。地方电视台应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服务意识。节目要从"关注你"到"帮助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排忧解难,这样的节目才能好看、好用,观众才离不开、抢不走。多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相关信息,提供生活参考。如在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的内涵在业内和学界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大家都知道,民生新闻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百姓生活为焦点.以一种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和活动空间的新闻。它的基本特点是“短、平、快”。作为一种关注百姓的新闻,它要求能够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赋予普通群众更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周潇 《新闻知识》2007,(10):11-13
2003年中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四年多的时间,新闻媒体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近步。各地的电台、电视台、报纸涌现出一批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反映群众心声的好栏目,好节目。民生新闻近年来的迅速崛起就是  相似文献   

16.
叶璐 《记者摇篮》2005,(7):53-54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在新闻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为人民群众说话,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贴近”的落脚点和归宿。应该说,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各媒体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无论从报道形式还是内容上较以往都有很大改进。但是,从传播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这里存在着一个误读,即媒体对“人文关怀”的误解和无意识扭曲。  相似文献   

17.
1、眼界要高,眼睛要低。做好民生新闻,要放低眼睛、多关注弱势群体。但是如何在低处看到有意义的东西,寻找最贴近的角度,即要写出高眼界的新闻,却很难做到。因此,要搞好民生新闻,就必须具有升上去俯瞰、沉下去打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吸引百姓的看点、媒体纷争的卖点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它标举民生旗帜,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价值取向,内容上聚焦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则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亲近性。应当说,  相似文献   

19.
袁俊 《新闻窗》2010,(2):113-114
当前,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市党报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民生新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民生新闻大多来自基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民生新闻既能使地市党报践行“三贴近”,又能在读者心中增强公信力和亲和力。如何将民生新闻做出自身的特色,提升地市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彭万福 《新闻窗》2007,(6):31-3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更加关注民生,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更应落实“三贴近”,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努力改进新闻宣传报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