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6月7日睛 “我比你漂亮”“我比你惹人爱”“就你?”你看你看,乌和鸟又吵架了。乌说:“你不就比我多只眼嘛,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比你身体轻盈呢!哼!”鸟说:“我可是代表了许多美丽的动物呀,再看看你,象征着乌鸦啦、乌云啦,真是让人恶心。”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夫妻双方切勿当着孩子的面争执的文章。文章说,为了避免争执,在向对方提出批评时。应坚持“我”的说法。例如说“我感到生气”而不说“你这么顽固”。这样可以避免相互指责。在这样做的时候,尽量说具体一些,如:“你忘了洗衣服,我好气!”而不说:“你真健忘!”  相似文献   

3.
人生的基座     
国画艺术大师李苦禅,在“文革”十年动乱中,经常遭到公开批斗,受尽了折磨。一次。在“牛棚”劳改时,一群红卫兵气势汹汹地拿着棍棒,要找某个有问题的人,就问李苦禅。李苦禅指东说西地把红卫兵给支走了。跟他一块劳动的人说,你这不是找事吗?你分明知道那人在哪儿,红卫兵回来要是找到你那还行呀!李苦禅说:“你没看到他们手中拿着棍子。那人身体不如我,这一顿棍子还不把他打死呀!我挨这顿棍子没事儿。所以我要是替他挨了,还是上算。”著名学者、书法家康殷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讨论问题时往往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对着谈",另一种是"接着谈"。"对着谈"时,论辩双方各持立场,互不相让,沿着自己的既有观点往下说,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往往是意气用事,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说黑我就说白,你说中国我说外国,你说传统我就说当下。一句话:只要是你坚持的我就反对,讨论到最后,往往是一地鸡毛,大家都不再记得论辩的初衷。这种讨论,民间称之为"抬杠",可以归之为"街头骂战艺术"。  相似文献   

5.
梁霞 《小学生时空》2013,(12):22-22
女儿开始说“不”了 最近,无论我让女儿做什么,她总会对我说“不”。面对女儿的任性,不习惯的我总是耐心地对女儿说:“你小时候多乖啊!我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即使我在厨房摘菜,你也会拿一个小板凳来和我一起摘。有一次,我发烧了,你还为我;中了一杯板蓝根。你还记得吗(7”对于我的提问,女儿还是用“不”来回答我。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教育:去伪名与求真人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名”和“实”相分,主次分明。“名”是对“实”的陈述。“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人间世》),这里的“实”指实利,与上句中的“实”不同。圣人也不能跳出“名实”的拘囿,遑论凡夫俗子。  相似文献   

7.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8.
您:你看,我身上有你的影子,就是比你多个“心眼”。 你:您说到哪去了?什么“心眼”不“心眼”的,我们俩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相似文献   

9.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师是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每次都给我很多幸福感,所以我也和学生一样珍惜每周一次的电脑课,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我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趣数     
数学王国里有很多精彩有趣的数。 1 朋友数 毕达哥拉斯曾说:“数字是万物之本。”有人问:“什么是朋友?”毕达哥拉斯回答道:“朋友就是你的另一个我,其关系就如220和284。”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和儿子坐在一起听电台里的辩论节目。只听得辩论双方唇枪舌剑,斗争激烈。我问儿子:“如果让你上去辩论,你是愿意做正方还是愿意做反方?”儿子说:“其实双方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学校也经常举办这样的辩论会。正方反方都是抽签的,抽到哪一方就得替哪一方辩论.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说,把对方驳倒你就赢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明的核心是什么?这在学术界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是礼。有人会说,你这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因为你是研究礼的,所以才会把“礼”抬得这么高。可是对不起,这一说法的发明权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先生就先获我心。钱先生在台北的素书楼会见一位美国学时说:“你对中国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钱先生非常明确地说道:“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为什么可以用“礼”来统领中国传统化呢?钱先生强调了以下两个要点:首先,  相似文献   

14.
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说:纯粹是拿着“老九”开涮,玩“士”不恭!看官错了!毫毛不是鸿毛,它历来是褒义词。两大款斗富,甲说:“我吐口唾沫能淹死你!”乙说:“我拔根汗毛就比你的腰粗!”你看,这毫毛不就是财富的代名词么?孙悟空是当然的古今中外一号英雄,它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一不是抡金箍棒,二不是七十二变,而是第七十三变——毫毛之变。每当老孙不敌之际,他就拔一撮毫毛,吹一下——“变!”得,一群小孙助战,无往而不胜。你再看,这毫毛甚是了得!所以,见了毫毛应该是礼敬三分!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窃以为,仅仅作个回答还是件很容易的事,倒是“做”字值得我们去深究。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教书匠”,又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研究者呢?只有拷问到这个层面,我们的讨论才有意义。由此。笔者以为,“从‘教书匠’到研究者,再到‘教书匠”’应是值得我们倡导和推崇的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16.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17.
于海燕 《早期教育》2006,(11):16-16
在做“影响大班幼儿对表演游戏选择的因素”研究访谈中,小雨说:“我喜欢表演游戏。”我问:“那你为什么不选表演游戏呢?”他说:“我不敢选,以前玩‘逃家小兔’。就是能干的小朋友才能玩.我不能干。所以我不敢选。”我愕然,没想到自己的错误做法过了半年的时间仍然对孩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说服,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们往往把说服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交流,于是教师“说服”学生的姿态就和“授课”差不多了。而且许多班主任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这些班主任对“说服”的期望脱离实际了。  相似文献   

19.
“美”乌鸦     
夏非 《小学生时空》2014,(11):33-33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乌鸦、孔雀。它们生活得很好。 乌鸦一大早就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其他动物吃剩的食物残渣。孔雀看见了,就说:“你这只丑乌鸦,竟然在吃垃圾!哈哈哈哈……”乌鸦说:“我虽然丑,但是我天天为小动物收拾吃剩的东西,你不能取笑我!”孔雀傲慢地说:“你就是丑,就是丑,专吃那些没用的东西!”乌鸦很不服气,就去找啄木鸟来评理。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口语语体中经常出现由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我”或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你”与实义动词“看”、“说”共同组成的诸如:“我看”、“你看”、“我说”、“你说”等话语标记.这些话语标记可以看作汉语中的一类构式,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这类构式经过主观化和语法化过程演变出了一些特殊的语义和用法,突出体现在其结构中的实义动词基本义逐渐虚化,很多时候无法确指出其在构式中的词汇意义,主要功能也由表达实际动作转变为更多的传达对话双方的主观态度和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