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与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看资本的多少,而是看创新型人才的多少。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型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及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赵军浩 《考试周刊》2012,(44):127-127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江泽民同志曾先后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而就目前的教育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不失时机地做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胡传新 《考试周刊》2011,(89):222-222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疾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靠教育。因此,每个生物教师应把对学生加强创新教育当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创新教育视为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笔者就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范定国 《考试周刊》2014,(63):38-39
创造发明不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涉及国家兴亡的大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创新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正阐明了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开启一个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金钥匙。胡锦涛在2006年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本文论述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提出了教师和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创新教育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人们在思考:教育应该为新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总书记的话深刻地阐明了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时代的主旋律,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就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教学改革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永远不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高等教育应从以下诸方面进行改革: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活动,就  相似文献   

14.
刘维法 《新疆教育》2013,(16):143-143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毋庸置疑,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乐一顺 《科学教育》2004,10(5):38-39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实行创  相似文献   

16.
王立士 《天中学刊》2001,16(5):115-116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 ,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世纪国际竞争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人才靠教育来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 .它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 ,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所谓…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努力培养创新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晓虹 《教育探索》2000,(10):60-61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复杂而严密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创新。教师努力培养创新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希望托寄在青少年身上。江泽民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增强国家实力,发展经济的时代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要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国家的发展要靠创新 ,创新的获得则有赖于创新的人。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 ,而创新教育则要靠创新型的教师实施。所以 ,培养一大批能够胜任和实施创新教育的创新型教师 ,不仅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更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怎样才算得上是创新型教师呢 ?善于探索和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独创性地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并能够发展和使用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的教师就是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应该包括以下一些素养 :一是要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新世纪.不断培育创新型人才。为此.必须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把创新教育寓于中学数学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