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所谓朗诵素质,是指在朗诵及朗诵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它包括朗诵历史及文化、朗诵价值、朗诵特点、朗诵语言技巧、朗诵情感、朗诵处理、朗诵表演(形象、舞美、乐舞、台风、形式)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一、实施朗诵素质培养的事实依据:朗诵与朗诵研究"朗诵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自从有了诗,也就有了朗诵。"(一)朗诵在中国1.古代。古人认为,诗是诵的,能诵的语言才是诗。先秦"诵"的风习盛行,  相似文献   

2.
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孩子们朗诵,这是一件平常事。但要让朗诵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使孩子们的朗诵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多下功夫、研究一下了。朗诵属于艺术表演范畴,它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正> 东所有的艺术门类之中,朗诵艺术可说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一种。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诞生之后,它就以人们口头传诵无字“诗”的原始形态出现了。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当众表演的独立的艺术形式,朗诵的出现和发展,在外国只是上一个世纪的事,在中国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而专业性的朗诵艺术团体在我国的诞生,更是八十年代的事。——以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为团长的北京朗诵艺术团,成立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它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专业性朗诵艺术团体。  相似文献   

4.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朗诵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得到广大朗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朗诵艺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朗诵过程的研究阐明朗诵艺术的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6.
朗诵的二度创作是对朗诵文本理解、感受、想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把诉诸于视觉的文字符号变为诉诸于听觉的声音符号的过程。它既是对朗诵文本的展现和再延伸,也是对朗诵文本的升华和重塑。朗诵者可以从选择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几方面入手进行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7.
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 ,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是从事宣传和教学 (特别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手段。提起朗读 ,大家容易联想到文学朗诵 ,不少教师把朗诵和朗读看成一回事 ,有的教师知道朗读和朗诵不是一回事 ,但也不明白区别在哪里。徐世荣教授从目的和要求两方面把朗读和朗诵区别开来 :“文学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 ,表演出来 ,供大家欣赏的 ,它和戏剧表演性质相近。语文教学里的朗读 ,是语文教学常见的一种手段 ,通过它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文章。教师朗读 ,除给学生示…  相似文献   

8.
周长圆的《朗诵安康》是一部朗诵诗集。朗诵诗的题材、主题的预定性,决定了它必须鲜明地体现社会性、时代性。《朗诵安康》达成了"小我"的个人角色和"大我"的社会角色的完美融合,实现了诗歌社会使命与美学使命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朗诵,特别是诗朗诵,在我国,它和诗歌应是同源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诗词吟诵作为一种言志、抒情、习诗、学文的手段,它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口语表演艺术,它应开始于唐宋以来的说书艺术。文人的诗词吟诵同艺人说书相融合而发展成为现在的朗诵艺术。朗诵艺术不仅具有巨大的思想教育功能,强烈的美育功能,而且是推广普通话,提高人们语言文化素质与能力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0.
英语朗诵与演讲课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课程,它的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组织形式都还没有固定的指导思想可循,故目前的朗诵与演讲课的讲授还有很多弊端.针对这些课堂出现的弊端,文章依据一定的社会学习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给出了提高朗诵与演讲课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中,作者通过黛玉的口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它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律......"由此可见,古人对朗诵学习法的看重。同样朗诵教学法在现代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诵教学就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现实的朗诵课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郭秀琦 《甘肃教育》2009,(21):43-43
一、朗诵在歌唱中的地位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歌唱语言是指歌唱中所使用的语言,具备有声语言的一切特性,但它又有别于日常的会话语言。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朗诵的热潮,朗诵在语文课堂上所受到的重视,在全世界都难得一见。一些“公开课”上,朗诵所占用的时间大得惊人:先是集体朗诵,再是分角色朗诵,接下来是男生朗诵和女生朗诵,跟着是教师的示范朗诵,最后还有某些著名演员的朗诵录音。一节课,45分钟,光是朗诵就占去20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朗诵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根基在文学 ,处理的体裁主要是诗歌、散文和小说。它侧重开发的是语言的音声层面、情感层面和美感层面。特别是对语言的音声层面 ,它开发得最为彻底和立体。因此 ,训练气息和共鸣 ,就成为培养朗诵艺术人才的关键。一、气息(呼吸调节)朗诵表演非常讲究共鸣 ,而共鸣的丰富来源于气息的支撑。因此 ,讲共鸣首先要分析呼吸的调节。我们平常说话一般不用调节呼吸。因为一般不会有哪个人说着说着感到气不够用。但在朗诵过程中有些人明显就会有气不够用的感觉。所以有必要对气息这一共鸣的来源有一定了解。气息是发声…  相似文献   

15.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什么是朗诵?朗诵是“把文学作品内容清晰、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艺术活动。它以文艺性为其特性 ,可辅以适当的表情动作 ,为观众或听众进行引人入胜的表演。”由于朗诵的是文学作品 ,而且要求内容清晰地再现 ,朗诵语言必然具有吟咏性、规整性、夸张性、自然性、诙谐性、描摹性、明晰性、讲解性等特点 ,这样才能谈得上感情丰富地再现。朗诵的概念同时也决定其本身具有形象性、表演性和高雅性。首先他是以声音作为形象化手段 ,因此便有必要了解人体发声的原理 ,增加对语言厚度、力度、纯度、弹性及多样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诗歌要有音乐性,这不仅表现在押韵(yun)上,还表现在内容的安排上。一首诗有了音乐性,不但有趣(qu),还好记。学习诗歌课文,要多多朗诵(lang song),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首诗很容易朗诵,也很容易记忆,这是因为它用有音乐性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朗诵的热潮,朗诵在语文课堂上,所受到的重视,在全世界都难得一见。在一些“公开课”上,朗诵所占用的时间大得惊人,先是集体朗诵.再是分角色朗诵,接下来是男生朗诵和女生朗诵,跟着是教师的示范朗诵,最后还有某些著名演员的朗诵录音。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光是朗诵就占去二十分钟左右。这样大的比例,从孔夫子到凯洛夫的课堂教学制,是从来没有的。这有什么理论根据?没有。在某些发行量甚大的语文教科书上,关于朗诵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朗诵,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既然为艺术创造,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朗诵中的停顿是对语言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对组织结构、突出重点、转折思想、增强感情等方面都起着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在朗诵时应该注意运用停顿来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朗诵的热潮,朗诵在语文课堂上所受到的重视。在全世界都难得一见。一些“公开课”上,朗诵所占用的时间大得惊人:先是集体朗诵,再是分角色朗诵,接下来是男生朗诵和女生朗诵。跟着是教师的示范朗诵,最后还有某些著名演员的朗诵录音。一节课45分钟,光是朗诵就占去20分钟左右。这样大的比例,从孔夫子到凯洛夫的课堂教学是从来没有的。这有什么理论根据?没有。在某些发行量甚大的语文教科书上,关于朗诵的“知识”。包含着基本观念的错误,最明显的就是把朗诵归入“口语交际”范畴。  相似文献   

20.
声乐是把语言附加到音乐上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的形成是吐字器官运动的产物,它是各种声音的结合体,是用来表达人类思想的。作为语言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朗诵,它对声调、语调轻重的变化及朗诵时声音的位置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声乐演唱时也是如此,演唱者必须找准咬字位置,把握好歌唱时的语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正确的朗诵歌词可以帮助广大声乐爱好者们解决声音紧张,咬字不清,气息不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