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高峰时期,家训编写方式灵活,内容涉及广泛,家训作者除了教育子孙要孝悌睦亲、居家治生、勤勉治学外,往往结合自身在宦海沉浮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为官之道的教育,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具备启蒙功能的家训,主要有涉蒙家训和启蒙家训两类。在儒学复兴运动的大背景下,宋代涉蒙家训获得了长足进展,背后主要是家礼、义庄等新生宗族要素的推动。而宋代启蒙家训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背后推动者主要是理学家群体,主要有践礼和训理两条变化脉络。两类家训的迅猛进展,共同将宋代童蒙文化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蒙元时期活跃于浙东的几代文人,其活动中心多在婺州路,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元代婺州路文化的发达与元代短暂的科举有着密切联系。科举的实行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繁荣和理学"流而为文"的转变,被称之为浙东"正学"。科举的兴盛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而促成了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文人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最早见于《诗经》的"家训诗"发挥着诗教功能,成为了古代国家对百姓伦理教化和家族对子弟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其中,作为该类诗歌鼎盛期代表的宋代家训诗呈现出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美学风格。文章从语言的平易朴素、情感的直致真实,意象的生活亲民三个方面,对宋代家训诗的自然真朴之美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其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谭甲文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82-85,107
书院产生于唐代,它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书院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宋代是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期,南宋则是书院管理体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南宋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赋予书院更多的学术教育理念,使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训发展的繁荣时期,而家训思想作为一种深入到家庭中的封建意识形态,最根本的目的是按照传统社会的礼法制度、伦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家族子弟进行教化,规劝子孙要恪守儒家伦理纲常,并为建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社会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朱卷集成》和《未刊清代朱卷集成》中浙江籍举人、进士朱卷履历,定量分析其中的受业师、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信息,探析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取科举功名的寒门子弟在教育条件上与生监家庭子弟没有显著差异,受业师是举人考取进士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机会获得是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根本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家族文化资本保障了天资聪颖寒门子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家在其论政、著述和讲学中对历史和历史发展的问题多有论述。通过梳理理学家的这些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极表关切,对前朝和前人往往自出机杼作出恰当的评价;然,不让先贤的自信却充溢字里行间。这表明他们的历史观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他们的历史学说中存在着观念化、绝对化的现象,这便使他们的历史学说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解释宋代理学家的历史学说,还理学家以卓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面目,有助于认识宋代理学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俊美明月山     
宜春多胜游,最奇明月山。唐代文学家韩愈、宋代理学家朱熹都曾为此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1.
介绍清代广西著名的书香望族——临桂朱氏。朱氏为明代藩王——靖江王后裔,在清代以诗书传家,科第联翩,簪缨不绝,且在诗文创作及治学著述方面成就突出,涌现出众多的诗人词客、文人学者,其中有在广西文学史上颇具影响之卓然名家——朱依真、朱琦。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到宋元已有女子擅长文章辞赋的记录,但明代能文的女性人数以及文章存世的文献数量显然更为丰富,她们在文章诸体上显示的才力也较为多彩多姿。与吟咏性情的诗词相较,论辩序跋赞戒等文体似更需要以擅才学、广社交为条件。明代女性抱有撰文的热情,且名篇如林,这与她们在家庭内外文学生活氛围的局部改善有关,以至敢于肯定"著文章"并非女子的"分外事",由结社带来的社交空间也增加了文章应世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渐趋完善使出身于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官员的选拔与其家世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的情况表明,家世与官员选拔仍然保持着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它与从前世家大族控制选官已完全不同。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人数大大减少,且在仕途的升迁上并不顺利;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的读书人开始在进士科考试中迅速崛起,尤其是中下级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成就最为显著,以至于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自古便与亭台楼阁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咏写亭台楼阁的优秀作品,尤其到了宋词,其创作更是进入全盛时期。宋代词人之所以对亭台楼阁如此青睐,宋代亭台楼阁类词之所以如此兴盛,一是宋词和亭台楼阁同属于休闲享乐文化的范畴,二是“登临生悲”的传统抒情模式与宋词的感伤色彩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其诗文对宋诗、宋词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奇崛险怪称名于中唐诗坛,但其对宋词产生最大影响的诗歌,却以细婉轻柔、冲淡自然、率意真切的作品为主。与之相类,韩文中的临山摹水篇章、赠序类散文中的写景咏物部分、韩集中的笔墨游戏、戏谑诙谐之作以及韩文中凝练出来的成语习语等,都成为宋词着力取法的对象。从具体词人来看,王安石、苏轼、辛弃疾、刘克庄等受韩愈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相似文献   

18.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小说禁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毁小说是君主专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与明代相比,清代禁毁小说更是常态化和法制化.然而小说的性质和受众与传统诗文毕竟有别,朝廷或有鉴于此,在申饬禁令之时,不像处置"悖逆"诗文那样严酷.纵观清代,小说之禁令屡申不绝,而小说的编刊也从未有过中断.不过,在朝廷文化专制的高压下,小说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却发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化.论文按时序记叙有清200多年禁毁小说的重要政策举措及其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呈现清代小说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