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幽默     
绝妙对联语文老师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征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只有一人对得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这有何难,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  相似文献   

2.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是乾隆皇帝南巡驻通州时,联系通州地名出的上联,没想到才思敏捷的纪晓岚马上以“东西”对“南北”方位,以“当铺”对“通州”地名,对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君臣共创一千古佳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对比地将民族英雄奉于忠勇谱上,也民族英雄奉于忠勇谱上,也将奸佞之臣永远地钉于耻辱柱上。通过以上两幅对联,我们形象地理解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对联(又叫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  相似文献   

3.
话说乾(qián)隆(lón)皇帝来到了江苏通州,看到这里繁华热闹的景象,命随从快快准备笔墨纸砚(yàn),大笔一挥,写下: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可是下联一时却想不出来了,便把这事儿放在一边。一天,乾隆皇帝又带着几个随从上街游玩。他发现通州这个地方虽不大,当铺却不少,一个挨一个,生意红火,进进出出,尽是典当东西或到里面购买便宜货的人。一个随从说:“老爷,这是什么地方?”另一个随从说:“傻瓜,这都不懂?当然是当铺了。”“那当铺是干什么用的?”“当东西呀!你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不和你说了。”乾隆皇帝听了他们的对话,禁不住双手…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1993年8期《“东西”一词渊源趣摭》一文认为,“东西”一词用来指事物源于盛温如回答朱熹的问话,即为什么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盛温如(误为“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属‘木’和‘金’的物品,我这篮子里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之类的物品,我这篮子岂是装得,  相似文献   

5.
开心果网站     
“把”和“被”学生:“‘把’和‘被’能连用吗?”老师:“不能。”学生:“把被叠起来,不是连用了吗?”“东西”趣释有一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体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  相似文献   

6.
回眸一笑     
1.历史课上老师讲道:“历史是过去的东西,现在来学,为的是将来有用。也就是说‘活的’学‘死的’为了‘活的’。明白吗?”一学生回答:“明白!老师,我们整天背得死去活来,可学得还是半死不活,我看是死活也学不好了。”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导入新课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入新课是上好课的前奏。如果能把每堂导人保设计新颖,别开生面,则会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1.用对联导入新课。对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其精美的文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心灵的美感。在讲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一联:曹操志合三分鼎;诸葛谋烧百万兵。学生随之吟诵,兴趣盎然。对联语略加解释后,即紧扣课题开讲:“曹操怎样‘合三分点’?诸葛亮怎样‘烧百万兵’?下面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开场白紧扣学生的心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用故事…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以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教师经常动动笔,写点东西,久之,这种“不言而教”的行为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定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作文兴趣具有较强的内驱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金舟 《教育文汇》2007,(12):33-33
女孩说:“《三味书屋》里说鲁迅小时候常行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说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在《少年闰土》中他为什么又变成了‘少爷’呢?‘少爷’表示家里很有钱呀!”  相似文献   

10.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1.
幽默甜甜果     
“东西”趣释有一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体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人不是东西,我不是,你们不是,他们不是,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会”字新解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怎么写?”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儿子:“为什么?”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形而上学”新解子:“爸爸,‘形而上学’这句成语是什么意思?”父:“啊,‘形而上学’嘛……就是说假话。”子:“怎么个讲法呢?”父:“就是说,形式上看你上学去了,实际上你在逃学。”子:“我,我没有逃学…  相似文献   

12.
邓政阳 《教学月刊》2010,(12):24-26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相似文献   

13.
据说“东西”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有一天,南宋理学家朱熹去拜访他的朋友盛温和,正遇盛温和提篮上街.朱熹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盛温和幽默地答道:“上街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只是笑着说:“真不明白?你这位大学问家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了.”朱熹稍作思忖,“东”即“木”,“西”为“金”,“南”属“火”,“北”乃“水”,他豁然开朗,原来盛温和是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中的物品!若说“南北”当然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火呢?从此,“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代名词,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14.
挖出了一堆好东西河南省实验中学袁渝生“俗话说:‘跳进黄河洗不清。’三千年前,同学们如果畅游黄河,出水会是一身泥吗?”这是我讲《伐檀》一课时的开场白。有学生马上回答:“‘河水清且涟猗’一句,证明当时黄河水是清的。”我肯定了他的观点,接着发问:“证据要充...  相似文献   

15.
俞新龙 《广东教育》2011,(10):28-29
曾经在《人民教育》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印象颇为深刻:“摆在‘前面’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看见的东西,却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处在‘外面’的东西很难进人人的视野。但可能是关键性的东西:在‘后面’的东西,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什么时候都能把它摆上‘台面'”。每想起这段话,就让我想起我们当下的个性阅...  相似文献   

16.
当学生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第一次和第二次擦燃火柴这两节时,我问道:“你们读完这两段,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张云清同学大声说:“我有问题。老师,东西掉下来可以说‘落’,课文里说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亮光不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说‘落’?”  相似文献   

17.
古代教育家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教授指出:“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而不是‘学答’,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没有问题的学生,是真正的问题学生.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的领会不够,无法提出所学知识中值得怀疑的东西.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笔者于十年前即新课程改革前期认为“提出问题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开端和终结,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就是善于直而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20.
乾隆看对联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一户人家,看见这户人家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家存万金不算富”。下联“人有五子还独孤”。横批“南北”。乾隆略思一下,明白了,心里难过。他轻轻敲开门,亲自拜访了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人,安慰他一番,并给他一些银两,又差人把老人的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找来,训斥了一顿,规定他们按月交给老人赡养费,然后离去。随行的官员懵里懵懂,便问乾隆怎么看那副对联就知道老人一家的情况。乾隆回答:“人称一个小姐一千金,一个女婿顶上半个儿子。这老人有十个闺女和十个女婿,这不等于‘家存万金’、‘人有五子’吗?为什么老人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