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味论诗,折射出中国农业文化的特征。与西方文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直接外露不同.中国古典文论的内部联系常深隐在看似零散的具体材料,以味论诗的只言片语也分散在纷繁的典籍中。《诗味》一书就是在众多的原始材料中,爬疏梳理,将有关诗味的论述提取出来,细加整理,组织成为完整的结构。原先看似零散的诗味思想至此组合为严整的诗味理论。作者一反传统.认为以味论诗并非始于锺嵘.《文心雕龙》中已有对诗味的充分论述。作者对诗味材料搜集与思想的阐述,用力甚勤.成功也巨。综观《诗味》一书并未流于对材料的排比铺陈.力求从原始材料中探寻出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书中许多地方不囿陈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相似文献   

2.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数学之味在严谨,在抽象,在运用,更在清欢,其清雅、清淡、恬适、欢愉之味在于,其表面上不可思议,看上去却奇而不怪;感觉上是歪打正着,想想却是合情合理;有时觉得美不胜收,原来是其"心"有所归;有时是"以形助数",有时却又"以数解形",数形结合之妙,真是"妙"不可言;不得不叹为观止,还是"数"你最好!最后才发现:一切原来如此——清欢.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助推下,语文教学改革流派众多,成果丰硕:"生活语文""本色语文""深度语文"等等纷纷登场。在众多的流派中,程少堂老师独树一帜,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自从程老师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后,关于"语文味"的研究和争论就从未停止,主要围绕"语文味是什么"和"如何体现语文味"这两个问题展开。但对语文味之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却无人质疑。近年来,我校也在致力打造科学高效的"卓  相似文献   

5.
严羽与诗味     
严羽是南宋的重要诗歌理论家,也是以味为审美中心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其诗论中虽未直接用味这个概念来统帅自己的诗论,但实质上提倡的却是味外之味,并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人,评论诗歌艺术。他以兴趣这一概念作为味的重要标准,提倡别材别趣,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的这些主张,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徐海荣 《教师》2014,(35):40-40
正1.梳理清楚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是当前从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到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词语。笔者以为,在以"语文味"为核心的研讨语境中,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从目前的观点来看,"语文味"似乎是指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具有语文特质的味道。显然从字面上来看,"语文味"这一关键词突出了学科特征,其首先是属于语文的;其次其突出了语文学科固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鉴赏诗词如入宝山 ,须寻径而入 ,方能观景览胜。有哪些角度呢 ?首先是诗味的玩索。味即情味、意味、韵味 ,钟嵘《诗品》 :“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可见玩索诗味之重要。中唐诗人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以画结尾 ,人生的辛酸悲苦都落在夕阳群峰之中。离别之悲 ,身世之苦 ,即诗味。写得多么悲怆 ,夕阳群峰意象寄众多情味 ,可谓以景结情。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惜别之情全在这天际流之中 ,…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小食品中,萨其马已成了我的最爱。萨其马有多种口味,有奶油味的,有蛋酥味的,有黑芝麻味的,还有咖啡味的……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奶油味的。萨其马从外观上看,形似长方体,淡黄色。当我打开包装袋时,一股特别的香甜味直往我的鼻子里钻;当我把它吃进口中时,它慢慢地在我的嘴里溶化,使我的嘴里顿时充满让人神清气  相似文献   

9.
乡贤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对教化学生、泽被乡里大有裨益。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以乡贤文化入课程,用其嘉言懿行润泽童心,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实效。学校以丰子恺育人理念为切入点,尝试运用“参悟仁味,以‘三境界’愿景立德;挖掘情味,以‘三层面’活动陶情;营造兴味,以‘三转变’实施育趣;提炼真味,以‘三呈现’评价拓能”四味策略,为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赋能。  相似文献   

10.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三个元范畴:气范畴表征了文学本源、本体和创作主体的性质特征;象范畴表征了文学的对象与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味范畴表征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创作客体的美感特性。三个元范畴的交融衍生,生发出众多子范畴和范畴群,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格局,体现了古代文论家对文学特征、规律与本质联系的系统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因客家文化以及客家菜名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与翻译其他菜系的不同方法。客家菜中有注明原料和烹调方法的常规菜名;也有非常规菜名,例如使用客家方言、菜品的形状以及附加寓意命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直译,注释等技巧。另外,向外宾推荐客家菜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狗肉的菜肴。  相似文献   

12.
台湾客家自明末清初来台至今,饮食有六次较明显的变迁,带来客家饮食文化较明显的离散与融合。台湾客家饮食共同特色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独特的酱渍食品、自制酒茶饮品繁多。台湾客家还吸收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受到移居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地化"的客家族群出现相当多元而异质的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广东"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通过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类地名。不仅广东客家人居住区有这类地名,就是福建、江西客家人居住区也有这类地名。"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围"字地名起源于客家围屋。这类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菜,尤其是中国传统特色菜,不仅爽口,而且韵味。为了让这种美食吸引更多的外国客人,一个响当当的菜名是必要的。是为了方便外国朋友理解而将中国菜名意译还是为保留其文化内涵而将其用汉语拼音音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目的论的视度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特色菜菜名应以音译为主,采用这种方法去翻译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15.
客家园林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表现载体。客家地区社会环境是园林景观形成的制约因素。客家聚落景观中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的构成是客家园林形成的物质基础。客家园林形成于南宋时期,从属于区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包括存在于客家地区或者在客家住地之外的,以客家文化理念为指导思想、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供人们聚集、游憩、观赏的园林。  相似文献   

16.
客家熟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以"寻食"为主的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与"食"有关的熟语,这些饮食类熟语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客家浓郁的山地饮食特色,还体现着客家人对"食"的理解,折射出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人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客家女性具有突出的母性意识。客家女性以奉献为核心,独特、厚重、深刻的母性情怀为客家民系的繁衍、发展作出特殊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是传统客家女性精神世界的一面窗口,展示了充满母性光辉的客家女性风采。  相似文献   

18.
"客商"是延续到当代的两大传统商帮之一,是目前华商网络的主要成员。"客商"在近现当代史中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和作用。"客商"实业救国,资助民主革命,是一支热心公益、崇文重教的爱国商帮。在"客商"起家、创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共性,这些共性的形成跟"客商"所属的客家文化影响有关。从一个民系的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客家文化对"客商"精神、"客商"人格的影响,更有利于拓宽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怀集客家话分布在6个乡镇,17个村委会,总人口约4 000人。怀集客家话可分为"梅县型"和"长乐型"两类。它保留了梅州客家话的特点,又在怀集粤方言影响下产生了一些变异。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客家地区产生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它主要通过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匾额、堂联、族谱、史志、谚语、格言、山歌、民谣等形式加以传承,同时又在杰出人物的身上折射出熣灿光芒,激励着客家人奋发向上,净化了客家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