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  相似文献   

2.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 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奧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道或在其中做了一部分工作,合署名字无可非议。然而,有三种情况不能说正常。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在基层常遇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本来不是该稿件的作者,却硬要在稿件标题下面也挂上自己的名字,作为真正的作者,是让他也署上名字呢,还是不让?请谢顾问给我拿个主意。84806部队战士辛宗友辛宗友同志:关于稿件的署名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困扰在通讯员心头的事儿。其实,这本来是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是谁写的稿子、谁拍的照片,就署谁的名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未来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却要挂上自己的名字;本来不是自己拍的照片,却要把自己的大名在真正拍摄者的名字之后(甚至署在首位)。有的稿…  相似文献   

5.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6.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乱署名也是不正之风宝彤近翻报纸,发现署名多的情况有增无减。一条几十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自然,重大事件的报道,数人合作采写,共同署名,无可非议。现在的问题是:那些署名者中,陪同采访者有之,审稿者有之,参与研究、修改者有之,以帮助处理稿件为名“敲竹杠”者亦有之。还有作者为了讨好,把领导的名挂上。任意署名,不仅真正的作者不好找,真正的责任者也没有了。借署名徇私、掠人之美,是不正之风,应该纠正。前年,有人让我去写经商专业户陈明正,当时想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几年了,要没特点不一定好报道,结果发现陈明正经商与众不同。他注意捕捉商品信息。一次,他见到一位过路女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的报纸有个奇怪现象,凡是记者采写的批评稿,署名一律是“本报记者”而不署真名,而他们采写的表扬性稿件,却总是署上真姓大名。其实,这点“猫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还不是记者怕得罪人,怕报复?!如果说基层通讯员为避免打击报复,用笔名或本报通讯员署名还可以谅解,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作为党的机关报的记者,这样羞羞答答地抨击不正之风,惧怕报复到不敢署真名,则是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署名是严肃的事情,意味着作者对作品负责。历史上一切真正的记者,没有一个不敢署真名的。记者职业特点要求记者有超乎常人的不怕打击报复的勇气,如果怕打击报复,而不敢署真名,那干脆就别当记者。  相似文献   

9.
“假署名”现象及编辑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假署名”系指在论文的署名上弄虚作假,把本来不是作者的人的名字堂而皇之地署在作者位置上的一种不良行为。近年来,这种行为有蔓延、扩大和公开化之势,成为期刊编辑工作者难以回避的一个棘手问题。“假署名”现象虽然大量存在,但毕竟不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当事人多多少少都会采取一些手法,以骗过编辑和读者的眼睛。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挂靠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评职称需要论文,而自己无力撰写,或虽能撰写却远远达不到发表的水平,情急之下,便四处活动,或找同学、或找同事、或找朋友,力求在别人撰写的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上,加署上自己的名字。近者,在本部门、本单位、本学校寻找对象,远的,向相隔几百里甚至几千里的其他城市物色目标。一旦发现,便粘住  相似文献   

10.
每每见到报纸上署了三五个作者名字的新闻,通讯(更有甚者,一张新闻照片竟也署了几个作者,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合作共同拍“摄”的),总是疑虑重重。新闻界不是每年都评选好新闻吗?倘若这样的作品被评为“上乘”,试问,哪位作者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呢?倘若这篇作品出了大差错,又试问,哪位作者应当受到谴责和负“文责”呢?倘若人事部门要物色干部,参阅这些作品会不会张冠李戴呢?这种三五成群集体署名的作法,其弊病是很多的。说它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恐怕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11.
署名小议     
写完一篇稿子,作者在题目下或文章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作者皆知的事情。看来并无异常,但对于不同世界观的人,却有两种不同的情景: 有的同志,写完稿子反复审查、核对、落实,最后才十分慎重的在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志,在起初稿前,就挥笔刷刷,先把大名署在前面。表现为啥不同呢?是因为他们对署名的意义理解不同:前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是对同志、对人民、对党报负责到底;后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借党报这个宣传工具,扩大自己的声誉……。他们的理解不同,对写稿的态度也截然两样:前一种人,两眼盯着革命事业,盯着党的工作,把通讯报道工作看做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如去年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安徽当涂粮库空置调查>所署记者的名字王小东,去年11月6日该报刊登的<太湖一线治理报告>所署的记者名字刘语,都是用了化名.<江南晚报>的不少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都用一个叫"金勇"的化名在报上发表……笔者在媒体从事了十多年的批评性报道,多次遭到无理纠缠,也萌生过要在稿件中署化名的想法,但后来还是坚持采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我对此有过-番思考,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某期刊编辑部规定:责任编辑对自己编发的稿子一律要署上名字。谁料到,这项规定竟在编辑部里引起了一场争论。有的说:“人家十几万、几十万字的书稿,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还可以;我们编发一篇千把字的短文也署名,岂不叫人笑掉牙齿!”有的说:“编辑本来就是无名英雄,工作做了就行了,还署什么名呢?”这些同志,反对徒鹜虚名、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无疑是很好的。然而仅仅从“名”上去认识署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15.
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的“笔杆子”写完稿给领导审阅后,便在自己的名字前署上领导的名字,尽管这位领导只是改了几句话或几个标点,甚至全文未动,却成了第一撰稿人。有的干脆只署领导的名字,自己甘当“无名英雄”。于是,稿件一发表,领导脸上有了“光”,“奉献者”自然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  相似文献   

16.
署名与友谊     
署名听便,这没有错。听便是有原则的,不能乱来;乱来就把本来严肃的署名当成了儿戏。稿件的署名只有一个意思:表示作者对精神劳动成果的负责。其它“意思”都是和署名的本意相违背的。A和B过从甚密,交往颇深。A辛劳采访,写得一稿,为了对未参加采访撰稿的B表示“友谊”,署名时,在A后挂了B的名字。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B,在见报稿件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不高兴是许多不良后果的预兆。稿件万一出了纰漏,A作检查,B有一份;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有些报纸上存在着一种互送“名誉”的不正之风。有的记者把没有参加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人的名字,添署在自己的文章上,以此送人情。一篇几百字的新闻,署名往往一大串。文章署名人多,不见得是坏事,只要署名之人都真正参加了稿件的采访和写作。问题是有些署名人并没有参加该项报道的采写,只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19.
近些日子,翻阅一些地方报纸,消息、通讯确实以短见长,颇有特色。但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文章后面的署名者越来越多。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竟署有三位记者的大名,还有的多达五六个名字。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写文章署名,文贵自负,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一则消息,一篇短文,何必要署上一连串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竞技体育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日渐繁荣.体育科研工作很难由个体独立完成,往往以多方协同合作的课题形式实现.一个课题组经常是由许多人员组成,因此,体育科技期刊的研究论文中,出现了多作者署名问题.具体怎么署名、署几个名法律上并没有依据,当前对作者如何署名作出规定的也只有国家标准GB7713-8(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其中规定,在学术论文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对于集体署名的情况,大部分杂志要求集体署名时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设计者、执笔者、作出主要贡献者,署名次序应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对于当前出现的多作者署名形式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以供体育科技期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