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历来有许多画家将之改编为美术作品,丰子恺于1949年率先将包含《祝福》在内的八篇鲁迅小说改编为连环画。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从连环画的文字、图像、图文张力三个角度,对《祝福》连环画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进行对照分析,旨在通过探寻小说作者与绘者在漫画艺术取向上的异同点,来考察丰子恺在对鲁迅作品连环画改编中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4.
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从艺术真实性的视角,对比探讨文本与影视二者在表现主题时体现出的差异,以及一次性和所有可能性的对抗,从跨媒体角度探讨在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下对主题真实性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来发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和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从艺术真实性的视角,对比探讨文本与影视二者在表现主题时体现出的差异,以及一次性和所有可能性的对抗,从跨媒体角度探讨在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下对主题真实性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来发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和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电影《喜福会》的艺术表现、情节删改及寓意转变三个方面入手,对电影作品的改编进行评价及对比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异同,进而试论电影改编对小说主题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祝福》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被改编电影,搬上银幕,作品起伏的情节、跌宕的命运、迥然的人物性格及作品如深刻主题在同类作品中都独树一帜,因时代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晦涩,但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有章法的,遵循这种章法,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节、分析人物、认识主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影视创作重要来源之一的改编,总存在着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性。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形式本体上的不同固然是一个原因,而创作/改编者的主观作用,也是形成差别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尤其作为异性改编,性别在创作和改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女性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的女性意识在小说中体现无疑,而男性导演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也同样在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的对比,可以展现出性别对创作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杰出代言人.他与好莱坞关系密切,其作品也一再被好莱坞改编.《本杰明?巴顿奇事》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关于人生幻灭的短篇小说.2008年,好莱坞导演大卫?芬奇将其改编成电影.影片不仅在情节上大加改动,在主题的诉诸上也将原作中爱的幻灭与人生的虚无转化为爱的永恒和人生意义的追寻.电影改编的主题变奏既有时代原因,也是好莱坞电影创作主流叙事原则使然.同时,这种“变奏”也是作为个人精神体验的文学与作为大众文化媒介的电影之间的差异所造成.《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文本改编,成为精英文化(严肃文学)被大众文化(影视作品)利用与改造的突出样例.  相似文献   

10.
电影《钢琴教师》整体还原了耶利内克小说概貌,基本忠实于原著。在改编过程中,其出于艺术形式转换考虑,对小说叙事结构做出调整,导致在思想上与小说相较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刻,甚至异质。这种改编正是从文本到影像的互动和异质过程。此种改编对比研究,从横向和纵向多角度理解作品,更有益于深挖作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各类戏曲作品并广泛传播,但学界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越剧《祥林嫂》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祝福》戏剧改编作品,能窥见鲁迅小说《祝福》在进行戏剧改编时出现的情节嬗变、主题偏移及时代烙印等现象,这为鲁迅小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鲁迅1924年的小说《祝福》和1956年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通过情节的不同以及两种不同叙述角度的对比,深入分析祥林嫂的性格和不幸命运,帮助学生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敏 《文教资料》2014,(24):50-51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电影作为新媒体为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拓宽了途径。小说《爱玛》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吸引了电影改编者们的极大兴趣。爱玛先后六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作品,本文以1996年英国ITV版本的《爱玛》为例,从女性成长视角解读电影对女主人公成长、蜕变过程的塑造,并探寻文学电影改编对原著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厦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建国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斯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呐喊》与《彷徨》中,《明天》、《祝福》和《离婚》是表现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这3篇小说在反封建礼教方面的共同性而忽视其创作上的不同,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来阐释鲁迅小说创作以及思想意识不断演变的轨迹,挖掘小说本身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从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及叙述人文化身份的角度对电影《祝福》与原著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在叙事学层面上论述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是一个话语置换和意义重构的过程。以此为个案的分析表明:新中国建立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是合乎革命文化规范下的重新叙事,其作为准历史教材建构了受众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领导权掌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