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大族对墓祭尤为重视,各个宗族都会举行墓祭,其仪节基本恪守国家祭祀仪礼和《朱子家礼》,而墓祭的时间、规格、程序、仪式等不尽相同。在墓祭举行之前有一些准备工作,如准备资金,置办祭物、祭器,通知各支会同并分配任务;墓祭的主要流程是清理茔域、祭拜和分胙;墓祭结束后相关工作有清理祭器及祭祀场所,分配剩余资金,商讨宗族各项管理事宜等。徽州宗族通过墓祭这一仪式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而墓祭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很多影响。  相似文献   

2.
墓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造,它是慎终追远传统的一项礼仪。但它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击,墓祭与反墓祭的斗争长期持续,寒食习俗推动了墓祭的发展。寒食墓祭使得普通民众获得祭祀祖先的权利,也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风俗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祭祀活动早在先秦时期的墓葬营建过程中就已存在,但其性质与后世专门针对某一墓主定期进行的所谓"墓祭"是不同的,它是某些古老的宗教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的一种表现.古人所言的"古不墓祭"有着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两汉书之《礼乐(仪)志》、《祭祀志》详尽记载了西汉和东汉两朝的各种宫廷礼仪,它上承秦汉,下启后世,对中国古代宫廷礼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研究秦汉制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制度史部分涉及较多典制名物,较为复杂,故点校起来难免有讹误。今就中华书局标点本两汉书《礼乐(仪)志》、《郊祀志》、《祭祀志》16处标点问题进行商榷,以供学界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墓祭礼俗考述谭思健今天我国民间十分流行的扫墓这种民俗事象,其实是沿袭古代墓祭礼俗而来的。墓祭在古代丧葬礼俗中,可算是一个盛演不衰的“节目”呢!仅称谓便有“上”、“上陵”、“上墓”、“升墓”、“展墓”、“扫墓”、“上坟”、“拜扫”、“墓祭”、“...  相似文献   

6.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祥瑞灾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不仅影响了政治的运作和发展,而且深深渗透于礼乐制度层面。这一时期各种弥灾性礼仪以及宗庙祭祀乐都带有强烈的祥瑞灾异色彩,祥瑞灾异对其时代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祭祀财物管理是汉代经济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碑刻及文献材料 ,从祭祀场所土木工费、地方官祀费用、祭祀牺牲、祭祀用玉以及祭服、粢盛等方面 ,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通过上述方面的探讨 ,初步明确了两汉时期祭祀财物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及其演变的历史概况 ,从经济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祭祀活动与汉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交代之处”,自古便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场所。然而汉魏以后,泰山逐步由官方祭祀天地的圣地转化为民间祭祀鬼神的胜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泰山自身的文化属性、两汉鬼神说盛行及道教的发展传播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推动。泰山上官方的封禅祭祀活动及民间的鬼神文化是泰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墓祭逐渐成为宗族制度的一部分,发挥了收族、强族的功能。历史上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异常重视保护祖墓和墓祭。祁门县黄龙口汪氏宗族肇兴于北宋初年,宗族积淀深厚,元明清民国时期,一直延续有祠祭和墓祭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李颖 《闽江学院学报》2008,29(1):24-27,33
近代来闽西人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福建祖先崇拜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他们认为,降福避祸、家族聚餐是闽地祖先崇拜兴盛的主要原因,其仪式因祭祀地点不同而分为家祭、墓祭和祠祭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