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中,不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文后都安排了“思考·练习”。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写者针对本年级、本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课后“思考·练习”,我们便可以看出文后“思考·练习”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思考题,二是练习题。其中“思考题”侧重于提示理解课文的思路,并注重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练习题”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体会,对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  相似文献   

2.
语感,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以及在朗读中语气、声调、表情的合理运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翻开人教课标版教材,"看点"颇多,除了增加和调整阅读篇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单元练习"进行改版外,还对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进行了调整,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而旧版则全都安排在"思考·练习"的最后.同一训练项目,首尾位置的变换,其内容及导向作用不可小视.可见,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和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了解和把握大修订语文教材中课后“思考·练习”题的变化特点与变化意图,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必将促进新课标的落实和课改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是因为课后的“思考·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和当今新的教育理念,提示了教学的思路和教改的方向。现就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课文课后“思考·练习”作分析与探讨,供老师们备课、教学时参考。一、“思考·练习”题变化的内容与意图第七册第四组课文与其他组…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思考·练习”。“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题侧重语言文字训练,从整体上作分析,它具有下面一些功能。一、提示课文重点、难点有些课文重点及难点较为隐蔽,“思考·练...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后安排的"思考·练习",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思考·练习"的内容,弄清每一道题的训练意图;在讲读课文过程中有机渗透"思考·练习"的要求,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内容;课后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思考·练习",巩固语言文字训练的成果。下面,我以第七册教材为例,就用好"思考·练习",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突出读写训练重点该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留心周围的事物"。这一单元的讲读课文《高大的皂荚树》的"思考·练习"…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把“能力训练”列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文编排和练习设计上,也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叶圣内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语文新教材,必须变给学生“鱼”为教学生“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探索着用一种“思考讨论题导学法”教学语文新教材,并初步取得了良好效应。一、“思考讨论题导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备课时,紧扣教材训练重点,利用每篇课文后的“理解·分析”、“揣摩·运用”题精心把它们编成填空、选择、…  相似文献   

7.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借.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思考·练习”的重要作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8.
凭借“思考·练习”落实语言训练□湖南江华城关一小黄剑涛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的“思考·练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题注意联系训练项目,提示训练的重点、难点和方法;练习题则以理解、积累,运用词、句、段以及朗读、背诵、复述等,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以教材为主要凭借的。统编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起按“导读”、“预习”、“课文”、“作业”、“例话”、“基础训练”的顺序安排,它显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明晰了完善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海洋的方舟,须认真剖析,把握教材体系,领会编者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凭借。 一、坚持方向性:“导读”的整体运用 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其明确的创造意向为前提的。阅读,作为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解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也须有明确的指向。小语教材在每组课文前安排“导读”,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0.
潘林 《四川教育》2000,(2):42-43
“思考&;#183;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借。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思考&;#183;练习”的重要作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凭借思考·练习优化教学结构──谈高年级思考·练习的教学杨士孟一、吃透编者意图。把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制教材高年级部分,在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之后,均编排了思考·练习。其编排意图和编排规律可从第八册第六组、第七组中略见一斑:讲读课文一般出四一六个题目,...  相似文献   

12.
“思考·练习”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课文的“思考·练习”都有3─6个题目。思考题侧重于提示理解课文的思路并注意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练习题侧重于引导对课文中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 按习惯的教学方法,一篇讲读课文,首先是扫清生字词,接着是按次序逐词逐句甚至是逐字分析课文内容、情节,最后才是让学生动笔做“思考·练习”。然而有的“分析”超过时限,只得让学生把“思考·练习”当作“家庭作业”、“课外作业”来完成。这样课后思考练习题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赘特。 一、发挥“思考·练习”的目标性的作用 “思考·练习”是一篇课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启发学生自学的思路,为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备课时,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思考·练习”,使学生明确目标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内容,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去读书。如教学人教版五年制第10册《马踏飞燕》一课,教师在掌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借助“思考·练习”,进一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3.
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针对本年段、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的。笔者认真地剖析了《丰碑》一课的“思考·练习”题,认为它起着点明教学重点、难点、提示教学思路和指导学法的作用。故以此为凭借,设计这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材“教读课”的习题设计,题目多、训练设计面宽广。因此,教师对习题的设计应有所把握,处理也应有一定的尺度。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三类练习,呈现表层→中层→深层的递进式关系。三类练习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它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及再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 ,在每个单元前都安排了“单元提示” ,讲读课文前安排了“预习提示” ,自读课文前安排了“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针对课文 (单元 )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引起师生思考。同时提出一些字词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识记、理解和运用。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课文提示 ,这对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 (单元 )的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课文提示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呢 ?一…  相似文献   

16.
指导“预习”,用好“练习”桂林市榕湖小学黄钟虹新编“九义”教材课文前安排“预习”,课后针对预习要求及课文重点安排相应的“思考·练习”。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用好“思考·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近年来我作了一些探索。一、“预习”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会一: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我首先比较了一下原来的老教材和现在教材的文尾练习。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老版本的练习题问题提得过细、过碎,影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与新“大纲”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现在的教材是经过修改后的,此课中的练习第一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整体感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新“大纲”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仔细揣摩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后的练习,可以发现,课后练习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诚如编辑说明中介绍的那样,课后练习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体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第二层次“揣摩·运用”,是第一层次的进层和深化,着重分析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巧妙所在,体现了微观分析和实际运用.上述两个层次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第三层次“积累·联想”是继前两项之后,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通过熟读或背诵、比较鉴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由此可见,课后练习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依凭,是学生巩固知识、演练技能的阶梯,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如何将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教好语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大纲”已为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分层次落实具体目标。当然实现总体目标的层次很多,这里就课后“思考·练习”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有的放矢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课后“思考·练习”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准绳,如果离开了“准绳”,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就会加大,交给学生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就一篇课文而言,如果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认真领会了《教参…  相似文献   

20.
板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着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引导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恰当地运用板书,可以充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把握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历史课教学的板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设计板书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精心准备   好的课堂板书,离不开课前的精心准备。因为,从教材的角度看,它必须是历史课文的“内容提要”;从教师的角度看,它必须是教学过程的“讲授提纲”;从学生的角度看,它必须是学习内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