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表达自由与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在web2.0媒境、全球化语境与中国风险社会环境的语境下,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情引导创新具有紧迫性。CCTV2《今日观察》栏目以舆论聚焦、平台构建和舆情辐射的话语传播,创新性地构建新闻评论4.0传播范式,推动中国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是经济舆情建设平台的一个蓝本、电视经济评论栏目的一个精品和主流媒体传播的一个范式,是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积极方向。  相似文献   

2.
何欣欣 《视听》2023,(4):124-127
随着我国媒介环境的变革与发展,央媒的角色不断被塑造,话语表达模式不断被调整。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与挑战。随着后情感社会的到来,央媒从内容呈现、叙事策略等方面促进转型及其形象的再构建。央视新闻《夜读》栏目体现了央媒在媒体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革新性尝试,其从选题设置、文辞呈现、内容表达、受众互动等方面着重塑造了“人格化”的媒体形象,情感传播亦成为央媒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3.
"中非论坛"是中非发展的助推器,其动向是各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本文借助文本数据挖掘,抽取法媒相关报道,基于批评话语进行社会文化层面的解读,分析发现:法媒对论坛报道虽有持续,但其热度起伏较大,感情倾向愈加偏激,法媒2018年报道中"债务"词频上升。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9):29-35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可能充当社会信息网络的传播节点,固有的话语表达格局已发生逆转。而民众"借媒抗争"影响社会公共事件"失衡失序失措"式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南昌"象湖事件"的分析发现,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呈现表达主体多元化、表达路径多维化等特点,从个人话语符号暴力化、意见领袖湿性化、群体记忆多元化的三维表达场景为切入点,文章重点分析了自媒体时代民众借媒抗争叙事话语的"技巧化"表达,探讨社会公共事件的相关传媒纾解机制,并尝试分析未来社会公共事件在表达语体、语境上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话语空间。《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媒体的代表,为融通两个"话语空间"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从四个方面研究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构建主流话语体系的实践和探索,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6.
融媒体时代,地方报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各项要求,地方报媒亟须转型升级,并探究行之有效的对策实现良好的融合发展,对传播链进行创新构建,提升自身价值和综合实力,增强地方报媒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效益,实现对舆论的有效引导。本文简述了融媒体对地方报媒发展的影响,浅析了融媒体时代下地方报媒的转型渠道,探究了融媒体时代下的地方报媒发展对策,以期为地方报媒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际范围内专业性的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愈发体现为一种框架实践,藉由传者的修辞传播实现媒介议程设置的目标。论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专访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的话语文本分析,尝试再现美媒在采访中如何使用框架与修辞手段充分主导传播过程,以至于出现“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答什么”的传播现象。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合作性对抗”之下有效消解外媒采访的话语修辞陷阱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框架反拨国际传播采访的问与答战略叙事,朝向促进中外话语融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徐曼 《传媒》2021,(15):65-67
2018年2月上线的国际融媒新节目《这里是中国》(This is China)以新颖活泼的传播方式、严肃守正的传播内容,拓展了中国主流媒体对外发声的途径.本文从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精心构建,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正能量的凸显,以及走向世界的新型融媒体传播矩阵三个方面来分析该节目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9.
吴雷 《东南传播》2014,(10):65-67
本文主要从民主参与和公民权利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芬兰的大众媒介如何在构建社会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发挥作用及影响。通过对芬兰学术界以及主流媒体机构对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尝试的案例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对我国当前媒介生态中社会多元诉求的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随着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兴起,一群由外国人主导、以介绍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博客在中国异军突起,其影响力在外媒中超过中国主流外文网站,“单位”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单位”网的个案分析,揭示“单位”网的对外传播如何切合西方读者的认知习惯、并展开相应的话语建构,又为何在外媒的眼中比我国主流对外媒体传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在中国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了"中间阶层"对自身话语和品味的想象性认同,以及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积极意义和缺失.同时也注意到,中国的中间阶层目前只是少数人群,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强化,对应的是对其他阶层如农民、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话语的弱化,这都是媒体和社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方雅致 《东南传播》2021,(7):142-146
融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的必争之地,央视推出的康辉vlog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从建构主义视角解读康辉vlog的叙事话语特征,对于洞察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秩序有一定的揭示作用.通过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三向度话语分析框架——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对康辉vlog进行剖析发现,视频文本通过细节的政治隐喻、受众的互动控制、说话主体的普遍特质和场景剪切的互文性完成了时政新闻报道这一话语实践,彰显大国外交风采,阐释中国国际地位的现实基础.然而,vlog+时政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问题,新闻话语的技术化和商品化趋势消解了新闻深度,媒体当以更谨慎的态度发挥新技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高娟 《传媒》2014,(16)
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媒体多元话语格局开始形成,这直接挑战着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地位。基于此,主流媒体应正视当前多元话语格局给其带来的挑战,选择正确而合适的路径重新构建话语权,以夯实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方格格 《传媒》2018,(1):70-73
本文以2016-2017年中外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从微观话语修辞手法、词频统计和话语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外媒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了解该倡议在国际传播中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国外媒体普遍赞同"一带一路"道路正确性和可行的经济合作设想,但对其"共享性"存在一定程度上忧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中国、英国、美国主流媒体在北京冬奥会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和形象,探究其话语策略及语用动因。【方法】自建小型北京冬奥会语料库,语料来源主要为中国主流媒体China Daily,美国主流媒体The New York Times和英国主流媒体The Times中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新闻报道。运用AntConc对语料进行检索和对比,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国家身份的构建存在较大差异,其话语方式分为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显性手段包括特定称呼语等,隐性手段包括预设手段等。总体上均构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世界大国身份,但英美媒体还存在负面建构。【结论】我国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应注意语用效果,丰富话语策略,适当运用语用策略提升我国国家身份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林梅 《新闻知识》2012,(5):14-16
俄罗斯自上个世纪末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大众传媒从形式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媒话语作为媒体影响和说服受众的主要手段成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俄罗斯学者运用修辞学理论对传媒话语的建构和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主要存在的话语道德、"极端受众中心论"等问题,并呼吁通过传媒话语恢复和建构受众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媒体的社会功能。对俄罗斯传媒话语修辞批评的分析和总结对我国的大众传媒研究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校园媒体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新闻传播》2009,(8):78-78
今年6月11日,由中国校媒联盟、中国青年报社和百度公司主办的2009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暨中国校园文化传播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年会的召开使高校校园媒体再次成为传媒业界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如何更好地建设校园媒体使其在校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日益成为校园媒体从业人员不断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刘琼  周云峰  刘桂锋 《图书馆》2023,(1):12-19+50
文章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国际话语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研究,以期充实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研究,为中国学术话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深度剖析我国图书馆学的新时代特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学国际话语权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平台和话语效果,研究发现中国图书馆学国际话语权的话语主体包括科研机构、业务机构、期刊媒体、学者、各层级的学会及工作委员会;内容要素包括学术建树与实践成就、历史传承与创新拓展;话语平台包括学术媒体、社会媒体;受众感知包括输出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统纸媒内容的重要形式,评论生产也深度参与媒体转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本文以多家地方纸媒的评论创作及运营为例,重点观察评论参与视频视觉、创意等融媒生产的模式和趋势,以期为纸媒观点话语体系构建和评论创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主要脉搏和走向体现出两类价值取向:学科逻辑与社会逻辑。比较两者得知,前者旨在保证所构建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的合法性,但不能作为最大价值取向。在当今学术命运共同体时代,后者旨在探寻实践归宿,具有实践意义,相关问题研究成为图书馆学界着力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有许多公信力强的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在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为代表的学术主流媒体上"出场",成为基于社会逻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标识性学术产物。考察这些"榜样"的"出场史",深入探索其与时俱进的逻辑,我们得到基于社会逻辑价值取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应发扬光大的实现路径:注重固有"基因"的新时代表述;注重关键词的提炼和标示性符号的构建。分析不足后得到启示,基于社会逻辑的图书馆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可行与强化路径为,加强主体意识,倾听社会有关图书馆事业的声音,努力把学术话语转化成政策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