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风的女儿晓风在《胡风全集补遗》的《编后记》中说,“本书虽然出版了,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补遗'工作时不会画上句号的……胡风的佚文的不断被找到被发现更是不可避免的了。”~1的确如此,笔者找到的这五篇均不见于《胡风全集》和《胡风全集补遗》,当为胡风的佚文佚简。《现代的青年何以不喜欢团结—答刘巍君》刊于中等教育协进社编辑的《青年之友》,署名光人。胡风1923年春天由武汉到南京,进入东  相似文献   

2.
从《七月》和《希望》的编辑过程来看,胡风是一位聚精英立场、民间情怀、大众意识诸多要素于一体的杰出的编辑家,这些要素增强了“七月派”作家的向心力,也与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主导思想产生了对抗。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对胡风研究的新的倾向主要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性解读、胡风的编辑理想及对公共领域的开创、胡风知识分子人格构建、胡风在狱中的潜在写作。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期刊在中国现代文学发轫、发展及成熟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胡风集诗人、理论家、编辑家三重角色于一身,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编辑的《七月》与《希望》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胡风思想与两份刊物以相互促生的关系激发与提升了现代文学及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理念--主体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5.
胡风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他所创办的刊物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面貌。纵观胡风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想和编辑刊物的方针,“启蒙”是其主导语和关键词。《七月》《希望》的启蒙思想既是对“五四”启蒙思想的继承,表现在外在批判精神的自觉坚守,同时,又是对其思想的超越性发展,内向性的自我启蒙显示了明显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为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活跃于抗战诗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抗战诗坛上影响最大。“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初期,它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并在胡风的支持与扶佐下不断发展。由于《七月》杂志本着在编辑上“尽量团结而且号召能够共鸣的作家”,从而“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的道伙友”①宗旨,“七月”诗派一开始便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其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胡风、绿原、鲁黎、阿城、邹获帆、冀沾、彭燕郊、…  相似文献   

7.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胡风、田间、彭燕郊、牛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杜谷、邹荻帆等。七月诗派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他们奉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与时代紧密配合,表现出昂扬的战斗风格和厚重的抗争精神。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  相似文献   

8.
胡风(1902--1985)在解放后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胡风反党集团”绝对是冤案。1952年12月16日,周扬在文艺界召开的“帮助”胡风认识问题的座谈会所作的结论是:“胡风在文艺理论上推行的是一条反党的路线”。1953年,《文艺报》相继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批判胡风。胡风不服,乃于1954年2月至7月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1936年与胡风等编辑《海燕》月刊,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抗敌》杂志。  相似文献   

10.
《〈石头记〉交响曲》是胡风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石头记〉交响曲》中胡风的文艺思想,以及探讨胡风对于《石头记》的独特认识,试图能再现胡风终生坚持的文艺思想和展现胡风作为文艺批评家敏锐眼光与卓越才华。  相似文献   

11.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介绍周作人因其文名而长期被忽略的在编辑出版领域的贡献,对其前期重要的期刊编辑活动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探察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对其文学创作及编辑行为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4.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5.
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较早地对左翼文学运动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左倾化理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工作,检讨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认识。胡风的文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于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胡风把“五四”的个性意识和战斗精神渗透到了现实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当中。另一方面,胡风文艺思想非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性、政治性以及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诉求。胡风把“五四”这个复杂的文化政治事件整合进了革命主流话语的叙述当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问的胡风文艺思想所导致的悲剧具备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胡适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威的“经验美学”思想强化和充实了胡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胡适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讲求真实,要有经验做底子,他不否认作者的合理想象,但坚决反对凭空虚构。二是使胡适的文学思想呈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倾向和风格,主要表现为倡导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品格,关注自由主义观念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坚持文艺创作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文艺界的种种批判与指责,为了全面阐释其文艺思想,胡风撰写了《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在对于林默涵、何其芳等人对他批判的反驳中,进一步陈述了自己的文艺思想,今天读来,该报告仍然具有诸多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8.
胡风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实质意义上建立了完整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主体性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文艺思想家。他结合时代历史语境和自身艺术实践,提出了"主观战斗精神"等一系列强调文艺主体性作用的文学主张,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内涵,有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视野和理论空间。论文分别从主体性思考的知识逻辑起点、实践主体性视野、历史条件下的复合主体性内涵三个方面探讨胡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胡风文艺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读者意识,却一直未曾得到关注和阐发。在"大众语"建设、大众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文艺批评实践中,胡风无不表现出对读者问题的极大关注。与左翼主流臆断大众读者的接受属性,提倡以迎合的态度投其所好,以便达成政治功利目的相反,胡风更为维护大众读者作为实践个体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并主张以符合现实主义和审美主义精神的作品促其进步,以免其跌入封建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在胡风读者意识的背后,潜隐着与现代接受美学之宗旨相似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无疑为胡风理论及本人命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