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世界记忆工程"实施以后,重视城市文化和保持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档案在城市记忆的建构及城市文脉的绵续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城市记忆、城市记忆工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记忆与城建档案的关系,并结合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的工作实践,对城市记忆视角下如何开展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孟晓华 《北京档案》2011,(11):24-25
保存城市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记忆在城市飞速建设过程中所处尴尬处境的基础上,从转变理念出发,通过清晰、丰满、厚重、显现、传播城市记忆等实施途径,阐述了档案人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档案资源优势,保存城市记忆,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4.
任敏 《档案》2014,(11):51-53
城市记忆档案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城市历史文化,开展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构建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是维护城市记忆、保护和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娄晶晶 《兰台世界》2012,(35):52-53
城市记忆工程旨在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进步。近十年,学者们对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背景、意义、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笔者对此进行总结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陈水生 《山西档案》2015,(2):129-132
城市文化塑造了城市形象,城市的发展与改造调整了城市风貌,也使城市失去了各自的记忆。侨乡城市记忆工程要凸显侨乡地域文化特色,现代技术背景下城市记忆工程与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过程中,要凸显侨乡城市风貌与形象,维护城市的历史性与完整性,强化城市历史文化存储,塑造城市记忆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介绍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状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在文化符号的记录形式、相关成果的推广宣传、档案部门的角色定位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并从新媒体的角度,对城市记忆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徐丹丹  秦宗财 《传媒》2021,(10):88-90
作为一种媒介文化产品,微纪录片通过"符号加工—场景展演—群体认同"的表征实践,实现了城市集体记忆的当下性生产,并在人们审美、消费、解构和再次建构的过程中,推动了"城市集体记忆的文化循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需求下,微纪录片需要通过把握中轴结构,建设交往空间和推进文化消费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充分地展现城市集体记忆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9.
邓英姿 《档案时空》2016,(12):19-22
一、城市记忆与城市档案挖掘的背景及意义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基本使命。现代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城市文化带来了诸多影响,破坏城市历史古迹的行为屡见不鲜,城市面貌趋同问题日益显著。自2002年青岛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以来,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也纷纷开展了自身的城市记忆工程。  相似文献   

10.
刘瑛 《兰台世界》2012,(35):110-111
本文试从城市记忆理论学说入手,详细阐述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工作的关系,并提出了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文化资源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梅河路龙舒时代广场的形态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城市记忆"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与形态空间设计的问题,"城市记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记忆载体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现的城市设计问题。其形态设计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信息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传承其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城市记忆工程背景下城市数字档案中心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市文化传承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档案部门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城市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档案工作的功能亟待拓展,其核心即建设城市数字档案中心;论证了城市数字档案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释了其主要功能及与档案部门的隶属关系,并重点探索了城市数字档案中心的建设模式,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3.
毛纳 《云南档案》2014,(5):35-37
本文将对我国档案部门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这一活动的基本状况进行简要论述,并说明档案工作者及其普通民众在寻找、保护、保存和研究城市记忆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文化先觉性和自觉性,这些先觉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唤起社会各阶层对城市记忆的责任感,并最终找到文化的归属感,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燕 《浙江档案》2015,(2):8-11
城市变迁下的档案记忆属于官方和民间、显性和隐性并存的双元结构。档案记忆重构与城市文化存在一种交互机制,前者为后者的媒介表达,后者为前者提供价值动力,二者以文化记忆库为交互中介。基于城市文化的特色、传承、创新、智慧理念、资本化,档案记忆建构可采取的路径包括集聚化、机制化、多元化、数字化、成果化。  相似文献   

15.
探讨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工作内容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人说过:没有记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城市。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记忆,历史形成的遗迹、胡同、街道等等,作为表达社会意象的城市形态,被毫无责任地破坏。但能够唤起我们记忆的,也并不完全都依靠于那些古老的特色建筑,另外还有一些看似不那么“实在的”的东西顽强地延续着我们的记忆。这些无形的人文记忆留下的话,将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更有味道。城市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对于城市的探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城市记忆工程的启动,不仅让城市重新焕发了魅力,同时也赋予了社会各阶层对城市记忆保护的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城市记忆工程也拓展了档案部门的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16.
在对唐山城市记忆资源调查基础上,对其分布、类型、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为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朱靓 《兰台世界》2016,(8):123-125
桂东南店名文化独特厚重,体现了玉林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核,也是构筑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化进程中桂东南店名文化格局面临侵蚀与湮灭的危机,应尽早将其纳入城市记忆工程,进入城建档案予以保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城市在城市化的"大发展"与"大破坏"中"速生"与"速灭",在"档案记忆观"的指导下,中国档案界有关"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本文对2001年以来中国关于"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并做了相关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声音是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播濒临消失的城市声音,是构建城市记忆的必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北京记忆"项目成果《声忆京城》,明确城市记忆视角下声音档案的类型和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档案特色提出讲好方言故事、注重活态传承、建立共享平台等开发策略,利用声音档案展现城市特色、弘扬城市文化、构建城市记忆,为开发利用声音档案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事业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记忆工程”缘起于中国文化名人开展的历史文化保护活动,档案部门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将其进一步扩大.从实质上说,档案部门并不是城市记忆唯一的保护和传承者,文化、文物保护部门等各种活动主体和社会组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延传工作.本课题就工程目前开展的实践和研究现状进行一定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对这一现象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